高雄氣爆10周年…市區地底71條石化管線 大家都想問「何時有落日條款」
高雄石化气爆十周年,地球公民基金会邀请学者、市府经发局与市民举办论坛。记者徐白樱/摄影
高雄气爆本月将满10周年,公民团体、学者及市民不约而同质问,中油五轻已关厂、大社石化工业区尚未降编,台湾石化业排碳量高居全球第9名,长达932公里的市区石化管线何时会有落日条款?市府经发局回应,市府积极推动石化工业升级及转型,未来不会再新增工业管线;长远目标也是希望大社工业区降编,朝移除工业管线方向迈进。
地球公民基金会今午举办高雄石化气爆十周年系列活动,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邱花妹、义守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系副教授吴明孝、高雄科技大学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文字工作者古雯及高市经发局副局长王宏荣等人参与。
王宏荣解释,以前高雄的工业管线原本有89条、1200多公里,目前实际存在71条、14家业者,收费长度932公里;高市府2015年成立管线安全(OPS)办公室,历年通报2800多件、实际外泄约200件,多半为瓦斯管线,没有再发生过工业管线外泄通报。
地公执行长王敏玲指出,气爆发生至今10年,但市区管线密密麻麻,仍让人心情复杂、开心不起来,五轻已经关厂、期待大社工业区快点降编,石化管线长度已经减少,但至今还没看到管线落日规画,不要忘记台湾石化业排碳量是全球第9名,温室气体排放赫赫有名。
吴明孝指出,早期没有任何区分油管及工业管线,所以工业管线无法可管,高雄独自承担1980年至1990年经济发展的重工业与石化工业的发展任务及环境成本;都市计划没有章法,弱势者比强制者承担更高风险成本。
邱花妹说,各界一直期待石化管线要移出市区,高雄市产业要华丽转身,一定要面对旧的问题,要有政策上的取舍,不是只有居住在非管线区域者才有安全的宜居城市。
现场市民质问,这些经过高雄地底的管线何时可移除。王宏荣回应,管线若要有落日条款必须涉及高雄产业转型议题,因为石化产业是很多民生及相关产业的火车头,市府希望石化业不是停留在原料产业,未来朝低碳化发展,配合半导体产业提供新材料,透过产业空间重构,让经过人口稠密区的工业管线减少。
地球公民基金会今午举办高雄石化气爆论坛,经发局副局长王宏荣说明目前高雄的工业管线情况与管理措施。记者徐白樱/摄影
地球公民基金会举办高雄石化气爆十周年系列活动,多位出席者关心,高雄的石化管线何时会有落日条款。记者徐白樱/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