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中山高中「后劲嘻游记」课程 探讨多元聚落生活样貌
高雄中山高中设计「后劲嘻游记」课程, 学生体验抽签过程。(中山高中提供/林志成台北传真)
高雄市中山高中研发「后劲嘻游记」这门校订必修课程,透过国文、历史、地理三科社群教师组织规划,关注学习和生活的结合,运用新课纲的理念和学校的课程地图,将学生视为课程主体,教师透过问题的设计引导,使学生学习寻找资讯、解决问题。
为使新课纲顺利实施,教育部国教署自105年起每年遴选「前导学校」率先试行新课纲,一方面可办理教师增能培训,也可研发课程教材及教学模组,作为他校典范,高雄市中山高中为普通型高中前导学校。
高雄市中山高中「后劲嘻游记」校订必修课程,区分为「河流变迁」、「聚落与祭祀文化」以及「地景变迁」三大单元,并以「聚落与祭祀文化」为核心。
这门「后劲嘻游记」课程,由国文、历史、地理三科教师协同教学,透过社群每周共备讨论,进行当周课程执行分享与检讨,刺激教师间的对话与增能。而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互动,也因应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的挑战,注重学生的文化「体验」而非强调文化「认识」。
中山高中所在的楠梓区近年来人口增加快速,为高雄市郊的新兴开发区。不同的居民组成,也形塑多元聚落型态与生活样貌,「后劲嘻游记」教学内容策略依课程设计理念,以共4周8节课的时间,从「新社区移民如何与旧聚落文化共处?」为叩问进行课程设计。
教育部国教署表示,借由这门课程,中山高中带领学生探讨回应环境变迁的方式,激发学生在地关怀的情感、培养欣赏多元文化的态度并展现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教师也在课程设计与修正中,不断进行内外的叩问与启发,进而提升优质的教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