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催生《拾穗》 译气风发38年

《拾穗》月刊曾引进西方知名当代小说,成为台湾翻译史上重要一页。(漫游者文化提供/李怡芸台北传真)

曾在1950年代戒严时期的台湾,大量译介了欧美现代主义作品的月刊,推手却是炼油厂!作为台湾杂志出版的一页光辉,也是台湾翻译史上的重要阶段,《拾穗》杂志自1950年起发行了38年画下休止符,而最初杂志的诞生,是缘于战后高雄中油炼油厂无油可炼的困境。

《拾穗》是台湾战后第一份纯翻译杂志,1950年5月1日创刊,正是台湾仍在戒严时期,在还不能自由出国,电视还不普及,更没有网路、电脑、智慧手机的资讯闭塞年代,《拾穗》刊行的38年间,共译介了31国的文学作品,且内容不仅文学,也引介科学新知,每期的销量超过1万册。其独特性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任教于东吴大学英语系的张绮容,其博士论文便是以《拾穗》为研究对象,并衍生《译气风发的高雄炼油厂》一书将于12月出版。

《拾穗》的特殊,还在于它是中油工程师的业余作品,而今看来这份炼油的「副产品」俨然是台湾引进域外知识的重要门窗。高雄炼油厂开始办这份杂志,源于二战末期,石油公司因利润太低,不肯卖原油给中油,高雄炼油厂无油可炼,担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的金开英,面对炼务停摆,厂里大半20多岁理工菁英,思乡情切又无事可做,听闻同仁有意办杂志,立马同意拨预算。

《拾穗》的创刊号可看出这份刊物内容的五花八门,有描述一家人搭火箭到金星旅行的科幻小说〈金星漫游录〉;有鸡汤文〈这不是梦,亲爱的〉;有赏析音乐的〈西洋交响乐的故事〉;有谈拍立得相机的历史、构造的〈兰式速成摄影机〉,文末还附上了译者的实测结果。张绮容指出,此篇堪称是1950年代的「开箱文」。

在《拾穗》创刊38年之际,不敌时代潮流所带来的冲击,在报禁解除及翻译需取得授权才能出版的双重压力下,于1988年9月宣告停刊,这份包罗万象的翻译刊物,亦培育了众多台湾知名译者,如钟肇政、彭镜禧、姚一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