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微盘策略失效 大盘接棒能否持续
不是“太小”就是“超大”,A股大小市值风格变换中,究竟哪些才是基金经理未来最关注的方向?
在微盘策略成为公募基金2023年最佳策略后,2024年以来超大盘风格又成为主导,“中字头”行情使得一批国企主题、高股息主题基金站上业绩前列。对此,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投资者追捧“超大”行情的动机逻辑延续了2023年火爆的“太小”行情,在新经济和硬科技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背景下,“太小”与“超大”皆非A股主流行情,居于“微盘”和“大盘”的中间地带才是公募投资的蓝海。
多重优势
刺激“中字头”行情
2024年开年第一个月,A股最佳策略完全逆转,2023年由微盘风格主导的行情终结,代表超大盘风格的“中字头”成为市场行情主导力量。
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中,国企主题基金、高股息主题基金等主要体现超大盘风格的公募产品,完全替代了去年微盘主题基金逞强的局面。根据1月混合型基金排名前十的持仓信息,截至2023年末,几乎清一色的持有煤炭、资源、银行、基建等“中字头”的超大盘股。
对此,长城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储雯玉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政策角度来看,近期资本市场迎来一系列密集有力的举措,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并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积极政策连续出台提振了市场信心,也为“中字头”板块上涨提供了动力。从基本面来看,“中字头”企业也在盈利预期和业绩方面表现稳定,能在市场估值偏低、波动较大时给予投资者更多信心。同时,“中字头”企业普遍有较高的分红水平,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回报,增加了吸引力。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强调,“中字头”板块有望在当前市场底部区域成为新主线。本轮行情的动力主要源于积极的市值管理政策信号,也受益于前期国企改革落地的成果对板块整体投资价值的支撑。政策与景气共振,本轮行情的延续性值得期待。政策利好有望加速央企的估值重塑,市值管理举措若能按期导入,叠加回购、分红等积极措施,将对“中字头”企业的市值形成有力支撑。此外,基于“一利五率”的经营指标,近年来央企估值普遍有所提升,有望为“中字头”板块行情的延续提供基本面支持。
市场情绪修复仍需时间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认为,A股市场“中字头”行情的火爆显示出市场情绪有所回暖,但风格集中在超大盘风格则又意味着相对较弱的市场情绪修复仍需一段时间,这意味着投资者追捧“超大”行情的动机与逻辑,与2023年火爆的“太小”行情如出一辙。
摩根士丹利基金一位人士认为,投资者情绪的确有所回暖,但行情结构分化,国企改革、高股息品种表现相对较强,而科技成长、制造成长板块继续下跌,创业板指数表现依然疲弱,这种情况下市场是相对脆弱的,尤其是医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出现调整,导致投资者防御心态增强,继续向低估值高股息品种加码,对A股最为重要的成长板块带来明显的分流。
显然,许多基金经理均将“超大”与“太小”视为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情绪的较低状态。华商基金邓默表示,市场普遍认为高股息策略作为一个防御型策略,它的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后续成长风格的表现。那么从短期来看,成长板块的情绪修复可能需要到二季度,市场会逐渐开始交易美联储降息预期,同时在业绩披露期部分业绩高增长的行业会受到市场关注,使得资金逐渐流向这些成长板块,当前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还处于偏低的状态。
“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高股息个股开始不断创新高,吸引了主题投资者的关注,推升了高股息板块的投资热度。” 邓默认为,今年年初成长板块的调整也进一步提高了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促使此类具有超大盘特点的高股息板块继续走强。
核心产业决定
公募须紧抓“中间”
与此同时,在新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核心力量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相信,“太小”与“超大”皆非A股市场主流,唯有“中间地带”才是长期机会的获取来源。
“我们已经明确指出大盘与微盘之间尚缺中盘和小盘行情。中盘和小盘是中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认为,这也是中周期与过渡期最重要的作用点。微盘策略失效,大盘策略失效,中盘与小盘策略兴起应该是过渡期策略的常规逻辑。尽管截至当前A股市场还是以大盘风格为主导,并且目前还看不到大盘策略失效的迹象,但并不影响基金经理提前将视野放在中坚企业的布局研究上。
魏凤春表示,从中周期的核心来看,主导产业是配置和研究重要的布局成败点。居于“微盘”和“大盘”中间地带的产业是未来投资的蓝海,应该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主导产业的寻找过程中。之前的主导产业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软科技,是一个从扩散到收敛的过程。现在的主导产业是硬科技,未来的硬科技应该是一个从积聚到吸附的过程,相信这些硬科技未来会形成国家鼓励的“新质生产力”,最后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看好中盘风格的易方达基金经理冯波就强调,他此前增加了医药、军工、人工智能的配置;港股方面,减仓了啤酒行业,并增加了人工智能和化妆品行业相关个股的仓位,尤其在个股风格方面选择了中等市值领域商业模式稳定、盈利增长较快、估值合理的个股进行配置,同时,降低了部分行业趋势或竞争格局恶化、企业经营低于预期的个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