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 加快推动服务业品质化升级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服务业经济恢复向好,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服务性消费需求的不断释放,迫切需要优质高效的服务供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现代化的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要推动服务业供需更好适配。当前,我国服务业优质供给不足、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国际知名品牌缺乏,需要从增强品牌增值能力、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出发,持续增强优质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动服务业品质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力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品牌价值,塑造服务品牌新形象

品牌是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服务消费结构优化的重要保障,承载着人民群众、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国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全社会品牌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品牌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竞相涌现。但是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知名品牌数量少、影响力小,品牌发展水平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全面加强服务业品牌建设,不断壮大服务业品牌经济。

品质化升级要求发挥品牌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塑造中国服务品牌形象。推动金融、物流、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品牌。推动商贸、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做强做精生活性服务品牌。创新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打造服务优质、应用面广的在线服务品牌。加强服务企业的品牌意识,支持领军企业打响服务品牌,健全品牌营运管理体系,组织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中国服务”品牌和特色区域服务品牌。鼓励服务企业以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开展境外业务,增强高端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

二、健全标准体系,夯实服务标准硬底座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已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标准引领是国家、行业、企业参与高质量竞争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行业、企业必须把标准化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服务业领域供给结构性失衡,缺乏具有广泛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服务企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领域标准化服务意识薄弱、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亟须建立完善各司其职、协调配套、运转顺畅的服务业标准体系。

品质化升级要求健全服务业标准,不断提升服务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结合我国服务业特点,研发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优质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强化现代物流、平台经济、商务服务、健康、养老、家政、知识产权等领域标准实施应用,推广标准化经验。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推行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标准化。围绕标准化咨询、技术指标比对、符合性测试、标准实施评价、标准化流程再造等标准化全过程整合资源,实现标准化服务业态全覆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事务,提升标准化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

三、强化质量管理,筑牢服务质量生命线

质量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持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逐步彰显,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显著增强。同时,我国服务业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亟须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效率。

品质化升级要求完善服务业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开展优质服务承诺标识制度试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水平高、引领作用大的优质服务业骨干企业。建立文化、旅游、健康、托育、养老、体育等服务业质量认证制度。开展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检测评价,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质量咨询、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水平。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评价能力建设,发展基于服务标准、顾客满意度、消费者投诉、社会舆情的服务业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建立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和结果通报制度,促进各行业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创新评价技术,完善服务业重点领域认证认可制度,进一步推进母婴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认证力度。(作者:邢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