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这个假期太充实了!”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成都市民张云婷在成都市文化馆“解锁”了国画茶艺新技能后开心地说。在成都市文化馆的另一处,太原游客侯先生一家人则陶醉于“走近艺术”全民艺术普及讲座中,“精彩讲解让女儿对音乐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趟成都之旅不虚此行!”

市民和游客交口称赞的背后是成都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成都市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大力开展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创新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出了体现成都特色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和治理现代化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健全标准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近年来,成都市浦江县明月村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明月村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因为这里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源远流长的制陶、染织、竹编等手工艺传统,还因为有艺术家、文化创客、游客与村民们和谐共处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标准体系。为此,成都先后制定了《成都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成都市村(涉农社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导则》等12项标准规范,及时精准指导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20年,成都还出台了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成都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明确了基层阵地服务条件、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管理、服务监督与评价等9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指南和遵循。

“今年就可以搬到新馆去了。”近段时间,成都市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于即将迎来的新馆搬迁格外期盼。除成都市文化馆新馆外,高新区文化馆新馆、邛崃市文化馆新馆也将在今年正式开馆,青羊、金牛、彭州等区(县、市)也投入资金对当地的文化馆进行了提升改造。

在实施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三年攻坚”行动中,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明确规定新建社区综合体中文化活动中心面积的新区不少于4000平方米,老区不少于3000平方米。

目前,成都市已完成高新区中和街道文化活动中心、锦江区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等149个文化活动中心(站)的建设工作。今年,该市还将完成90个文化活动中心(站)建设工作。

随着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的不断健全和全市文化馆标准化建设提升等工作的不断推进,成都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已由2018年的899.28万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978.41万平方米;年文化活动总场次由2018年的86957场增加到2020年的114360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正稳步提升。

技术创新

加速实现数字化动态监管

为切实解决困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监管难题,成都市建立了“文旅e管家——成都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注册使用‘文旅e管家’,我们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各项数据信息,还能及时进行数据维护并查看待办信息,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名成都市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文旅e管家”从指标数字化、排名科学化、资料系统化等方面入手,有效提升了基层服务效能、破解了基层监管难题。该平台不仅可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管理组织人员提供全面熟悉工作要求规范的渠道,还能促进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基础上根据群众需求创新服务,并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目前,“文旅e管家”已实现在线监测成都“市—县—乡—村”四级3400余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每年记录各级活动近10万场,追踪公服专项资金使用近3亿元,支持基础设施、人员保障、文艺创作及推广、团队建设、荣誉表彰、宣传推广等数据的实时查询分析。同时,该平台还设立了“文化四季风”考核专区、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自评专区、群众需求及评价分析、总分馆建设管理、问题台账整改跟踪等功能。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旅e管家”既可从宏观统筹、细节追溯等多角度把控公共文化服务的更新情况,又可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各级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科学化管理和高效率运转,为成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积极探索

文旅融合“闯”出新路径

在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成都市结合自身实际,以创新融合发展为思路,大力建设新载体、打造新业态、营造新场景、搭建新平台,全力打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2.0版本,探索出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新路径。

“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既是区域的文化地标、服务市民群众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应该努力将其打造为旅游产品,使其成为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载体。”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成都始终坚持“品质化、景点化、网红化”理念,努力将成都市文化馆新馆等一批市、县两级大型新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成为既能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又能展现天府文化特色、吸引市民游客参与的“网红”打卡地。

除公共文化设施新载体外,新业态、新场景的打造也是成都探索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有效举措。如,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各种旅游业态相结合,打造出了幸福公社、明月村、龙门山·柒村精品民宿产业园等备受游客青睐的新业态;引导和鼓励街头艺人在宽窄巷子等景区以及天府广场、春熙路等游客聚集区进行表演,并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绿道、进景区、进农家乐”主题活动,在绿道周边、主要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打造了彭州市小鱼洞镇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景区游客中心、民宿、农家乐空间功能有机融合的新场景。

此外,成都市还通过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文化创意的引入,持续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音乐金钟奖”“武侯祠大庙会”等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这些活动既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也吸引了游客广泛参与。”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成都市将持续抓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建设,深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助推成都天府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绘就“远者来,近者悦”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