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科带头人办医,北京一区发文

北京通州鼓励社会办医新趋势:医院人才比规模更重要。

撰文丨陈丽金

北京副中心鼓励

医疗领军人才创办医院

近日,北京通州区卫健委发布了《通州区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引发行业关注。“医学界”注意到,该政策早在去年6月就发布了《通州区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指引(试行)》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与《意见稿》内容大体一致,如将通州区划分为四类区域,区域内对应不同级别和功能的医疗机构。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在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在支持和鼓励情形上,今年的《意见稿》新增了鼓励由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或本市三级医院的非在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的专病专科团队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也是官方在社会办医文件中首次提出。

同时在连锁化的基础上,《意见稿》鼓励总部类企业(优质上市公司、权威机构发布的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开办医疗机构。

此外,在对设置人的要求上,《意见稿》从鼓励改为只能申请举办国家和本指引已经发布基本标准的医疗机构类别;对综合医院床位数的设置要求,从原来的100张以上降低为50张以上,眼科医院的床位数从去年的80张以上,改为50张以上。而在不同区域对应不同医院类型数量上,也有所放宽,对二、三、四类区域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数量不再设置数量限制。

通过两者对比,可以看出,通州对社会办医的指引,关注点已从医院建筑规模的大小转移到医院人才专业度上。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告诉“医学界”,他从《意见稿》上能解读出通州市政府在社会办医规划上的几点信息,首先是呼吁社会办医的主体是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提到了专业医疗团队参与社会办医。第二,政府希望医生出来不是为了挣快钱,到民营医院去多点执业,而是要求医生品牌化、连锁化经营,这具有一定门槛。连锁化、品牌化的好处是有连续性,标准化高。张强表示,通州政府看到了光建大楼,没有医生团队是不行的,通州的战略高度更高一些。

通州要打造医疗产业高地?

自成为北京市副中心以来,通州在医疗上不断布局,拓展产业版图。通州区卫健委副主任王峰曾介绍说,通州建立起协同发展机制,制作了“通武廊”卫生系统通讯录。

近年来,北京市内的优质大三甲纷纷选择在通州落户新院,如东直门医院实现主体东迁,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陆续投入使用,2023年12月22日,友谊医院二期实现开诊。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预计今年完工,首都儿研所通州院区和北京胸科医院改扩建等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北京潞河医院、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等区属医疗机构力量明显增强,并且引导城市副中心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北三县”延伸布局,提升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惠及了包括“北三县”在内的京津冀区域居民。

此外,通州还搭建协同合作平台,助推医疗卫生各领域合作。2023年,北大人民医院与漷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家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河县人民医院、武清区人民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等机构组建京津冀医联体联盟。友谊医院、东直门医院积极开展与“北三县”医疗卫生合作,持续做好出诊、带教、培训等工作。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正式托管大厂县妇幼保健中心,并与三河市妇幼保健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潞河医院与三河市人民医院、三河市中医医院、大厂县人民医院、大厂县中医医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等等。

作为区域医疗服务体系补位的社会办医机构,也得紧跟通州的发展。《意见稿》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质量、特色化、连锁化、规模化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不断增强区域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根据本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要求,加大对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扶持力度,推动优质资源落户通州。利用医疗资源鼓励聚集发展区域吸引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

《意见稿》明确,重点支持与通州区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为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总部类企业(优质上市公司、权威机构发布的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在一类区域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开办医疗机构。

让不少行业人士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过去政府优先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非营利性医院,而通州政府这次却鼓励社会资本创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张强看来,此举或许是想将通州打造成医疗产业高地。“伴随人口老龄化,医疗行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朝阳产业。通州离北京市中心很近,专家进出方便,还可以承接首都市中心溢出的患者,布局医疗产业高地是一个不错的战略规划。”

不解决人才问题,

民营医院发展不起来

毫无疑问,通州政府的想法很美好,但实际中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

自2009年以来,国家一直发文鼓励社会办医,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政策似乎仍停留在口头上,特别是与公立医院相比,社会办医在人才引进上存在明显不足。北京茗视光眼科行政院长、品牌中心负责人王育庆告诉“医学界”,医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人才问题、核心技术问题。社会资本办医活力强,服务品质优,但是在人才、学术上存在严重短板。

在王育庆看来,通州此举或许是弥补如今社会办医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核心人才瓶颈问题。过去社会办医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有一些卡点和纠结点,而通州的政策对医疗机构设置、功能引导、区域设置都有明确的指引。“据我了解,在公立医院内有一些核心人才确实想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以往可能会受限于体制内没有合适的机会,通州此举能释放出更多的资源来,有了政策引导后很多专家或许会尝试进入社会办医领域。”

不过,有行业人士持相反观点。正如多年前,国家推行医生多点执业,虽然有政策引导,但在实际运作层面仍然困难重重,医生首当其冲地受到其所在医院的限制。此次支持专家办医的政策会不会如以往相关的政策一样,面临落地难的困境?

“医学界”采访两位医疗行业的领军人士,都从公立医院跳出来自己办医,但他们都认为,能像他们那样走出体制内的专业人士是少数。

张强表示,北京的医疗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基本上在大三甲,从体制内跳出来并不容易,也不乏个别有理想的人,跳出来做一番事业,但我认为是少数。脱离大三甲的平台,缺乏市场品牌,对专家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其次是否具备平台资源,专家的市场能力是否跟通州的战略规划匹配。长期身处体制内,也使得中国医生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他们在运营管理方面较弱。体制内的专家头衔可能很多,但一旦脱离了体制,需要从头去学习管理,尤其是领导力。

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冬雷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告诉“医学界”,医院不是一股脑地去开,需要考虑政策以外更多的问题。

他认为,目前鼓励社会办医更多停留在口头上,民营医院普遍缺人才,如果国家真的想要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就要制定民营医院的人才扶持政策,甚至要求公立医院去扶贫,心甘情愿地把大批的专家人才放出去支持民院医院。

“民营医院缺乏专家和知名度,如果没有公立医院的扶持,民营医院的人才问题不解决,永远也发展起不来,所有的鼓励政策都是虚的,不可能起作用。”宋冬雷言辞犀利地指出。至于怎么去扶持,如何让更多的医生能够去民营医院工作,需要政府调研,制定具体政策。可以落实多点执业甚至是公立医院去编制化,给医生松绑,让医生成为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在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办医院不是光号召一两组医生就能办起来的,最重要的是团队搭建”。宋冬雷坦言,即使像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这样由专业领军人物牵头、具有高知名度、充裕资金的社会办医主体,也不是轻易就能招聘到优秀的人才。

除了公立医院医生身份的限制外,一个区域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落户,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比如住房、教育、交通、生活等。在张强看来,医护人员首先会考虑家庭因素,儿女的读书教育问题,其次是生活便利、社交等等。如果通州能打造成像美国妙佑医疗国际那样,将一个区域变成医疗相关产业园,就不愁吸引不到人过去,而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沉淀。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