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融资需求变化优化金融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随着我国融资规模持续增加,融资边际效益增加比绝对规模增加更为重要。优化金融供需结构、提高金融效率,成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对该变化还有个认识、适应的过程。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也容易带来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这就要求适应融资需求变化,推进金融创新。
从实体经济端看,在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趋势下,新质生产力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新的融资需求和投资产出关系。从居民需求端看,购房置业、大宗商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支出结构和增长态势,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信贷增长的需求约束明显,金融机构应针对新型融资需求,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一方面,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和金融产业创新全面融合,提高金融机构精准识别新型融资需求的能力和效率,细致、全面凝练融资需求特征,定制化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因数智化技术广泛应用而形成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重塑供应链特征,形成金融资源带动上下游企业协调融通发展的格局。
多措并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要一环。其一,从国家层面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今年8月份,1年期LPR相较于LPR改革实施初期下降了0.9%。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的作用,促使民营企业、涉农企业、中小微企业等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贷款成本稳中有降。其二,从金融市场层面优化融资结构。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利用直接融资的灵活性、长期性壮大耐心资本,为实体经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同时通过增加融资期限,缓解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搭建多层次、广覆盖、有特色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优势,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结构化、多维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其三,从产品设计层面降低融资成本。精准匹配供需期限一致的金融产品,为金融产品精准定价,从而避免在再投资、再融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推出“保险+信贷”“信贷+基金”等组合融资新模式,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优化服务,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有效保障。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疏堵结合,在加强科学监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持续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为基础,增加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对接,在可控风险下,促进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以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为依托,推动知识、数据产权、管理技术等要素定价合理、流动性充足、配置高效公平,提高金融服务供给效率。以完备的风险预警及监测体系为支撑,构建市场化金融风险担保体系,通过不同主体风险分担机制,缓释或转移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供给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詹新宇 郭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