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捷克游行只是开始 欧洲正进入一个相当不平稳阶段(黄靖)

示威民众聚集在捷克共和国布拉格的瑟拉斯广场(Wenceslas Square) 示威。(美联社)示威民众聚集在捷克共和国布拉格的瑟拉斯广场(Wenceslas Square) 示威。(美联社)

「最好的都给乌克兰了,只给我们剩两件毛衣。」这是布拉格游行者打出的一副标语。

当地时间9月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涌入7万人,民众走上街头反对欧盟和北约,要求解决生活成本危机。无独有偶,9月4日,德国科隆等地也出现了民众游行示威,主要口号是反对战争,反对向乌克兰供应武器。

而最新的俄欧争吵焦点,则是美欧想强推对俄能源限价,普丁则警告「当心一无所有」。

观察者网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黄靖,解读欧盟内部动向和能源短缺对欧洲各国的影响。

观察者网:波兰法律与正义党主席卡钦斯基,对纳粹在二战期间入侵和占领波兰提出1.3万亿美元赔偿要求,相当于波兰2022年预期GDP的两倍,德国政府现在已经拒绝了波兰的索赔。法律与正义党执政以来经常提出二战赔偿议题,坚称德国负有「道德责任」,且波兰国内受困于通货膨胀和经济放缓,波兰在此时提出二战索赔的目的有哪些?

黄靖:俄乌战争中,波兰也受到很大波及。波兰是欧洲国家中最紧跟美国、最坚决支持乌克兰的国家之一,而相比之下德国却显得很不积极。这里有德波乌之间复杂的历史渊源。波乌都是纳粹德国的受害者,而且波兰一直梦想恢复1939年的版图。这次战争中,波兰总统杜达和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也给双方公民特殊的法律权利。现在波兰通货膨胀严重,并且接收了不少乌克兰难民,其数量比所有其他欧洲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作为执政党的法律与正义党现在提出索赔,从根本上说是在面临内外交困、民调一直降低的情况下,利用俄乌战争激发起来的民族情绪和民众对德国「不积极」的抱怨,通过对二战的索赔来提升支持度,拉取选票。

波兰政府提出赔款要求,可以说是一箭三雕:第一,进一步表明自己真正代表波兰的利益,利用民族情绪获得道德制高点。第二,进一步激发波兰对所谓的历史不公正待遇的情绪。波兰最大的理由就是,1953年接受赔款协议时,波兰在苏联的控制下,还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当时东德西德是分裂的,苏联为了获取东德的支持,逼迫波兰放弃赔款;波兰政府「谴责」这段历史对波兰不公,进一步在国内获得支持。第三,希望通过「赔款」缓解波兰面临的巨大经济困难和通货膨胀,如果真能把这笔钱要回来的话,波兰可以获得一大笔资金。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和道德上的制高点,克服波兰面前的困难。

观察者网:这样一来对波德关系会有哪些影响?

黄靖:德波关系一直有问题,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德资大举进入波兰,现在波兰主要工业和制造商都跟德国有关系,波兰经济很大程度上被德资全覆盖了。波兰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德资来促进生产,另一方面又对德资把持波兰经济有怨恨。波兰在二战期间受到德国和苏联的双重夹击,后来苏联垮掉了,两德统一了,波兰还是有很多的不满和历史仇恨。

此外就是目前的乌克兰问题,德国在萧兹领导下比较弱势,不怎么支持乌克兰,而波兰是积极支持乌克兰的,这使得双方有一些分歧甚至矛盾。

现在波兰政府提出这样的要求,当然会使得德波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是法律与正义党所需求的,他们试图通过制造一个在历史上跟波兰有仇恨的国家的对立紧张局面来擡高其国内支持度。

观察者网:8月29日,德国总理萧兹在捷克发表演讲《欧洲是我们的未来》,他认为欧盟应该扩张到西巴尔干国家,改为多数同意制度。并强调,德国支持欧盟扩容,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国都应该加入欧盟,这呼应了马克宏提出的欧洲政治共同体。俄媒认为欧洲已经选择了对俄扩张政策,如何理解萧兹演讲的意思?

德国总理萧兹。(路透社)

黄靖:分析萧兹的演讲要跟现实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演讲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性。自从英国脱欧以来,德国就把整个欧洲扛到了自己的肩膀上。

对于德国来说,只有在经济、政治局面上,让欧洲保持团结一致,德国才有前途。如果欧洲分裂,对德国将是很大的打击。但当前能把欧洲团结在一起的,就剩下德法两个国家,两者有一个欧盟领导权的竞争关系。

法国硬实力是比德国强,因为法国有独立的军备体系并且是个核武国家。但德国经济比法国强很多,是个制造业大国。2009年以来欧元其实是由德国经济支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必须要把欧洲扛在自己肩膀上,以欧洲团结为己任,并且绝不能落在法国的后边。

因为马克宏提出了欧盟要团结,所以萧兹绝不能输给他,也提出欧盟要团结,马克宏说欧盟要进一步扩张,萧兹也持这一立场。实际上,萧兹最近的支持率也在下降,他想要对内拉擡自己的支持度,对外强调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有一点值得关注,在北约峰会上,马克宏和萧兹都是很安静的,他们没有公开提出把乌克兰拉到北约,但要拉到欧盟里面;因为我们都知道俄罗斯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是坚决反对的,但并不是非常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

观察者网:萧兹在捷克布拉格发表这样一个寓意欧洲一体化和欧盟改革的演讲,但反响很差,甚至捷克公开反对一些改革方案。波兰总理也谴责了法德领导的欧盟对较小成员国采取帝国主义行为,是事实上的寡头政治,如何看待中东欧对法德为核心的老欧洲的顾忌?

黄靖:从版图、人口上来说,中东欧一点不比西欧差。东欧有17个国家,其中比较大的国家就是波兰、乌克兰,但乌克兰还没有加入欧盟,而波兰自认为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有做欧洲大国的野心。他们就感觉到西欧在压制东欧。

在俄乌战争爆发以前,矛盾不是很突出,俄乌战争爆发以后,显然东欧对乌克兰支持的力度、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以及对俄罗斯的恐惧都要远远超出西欧。

某种意义上,美国在利用东欧来绑架西欧,尤其在北约内部。这样一来,东欧觉得两者以前只是经济上的差距,现在政治上的差距也打开了,东欧具有一种强烈要求平等的愿望,生怕西欧的法德控制了欧盟。

现在确确实实有这样的趋势,他们表达不满也有目的,第一要加强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第二,担心德法这些西欧大国掌控了欧盟的发展方向,东欧会蒙受损失。

在俄乌战争中,他们对西欧一些主要国家不积极支持乌克兰又一些不满,诸如此类的问题聚集在一起,以至波兰、捷克对欧盟扩张和改革也表达了不满和反对意见。

至波兰、捷克对欧盟扩张和改革也表达了不满和反对意见。

观察者网:9月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民众走上街头发声发对欧盟和北约,要求解决生活成本危机。抗议活动组织者来自「极右翼和边缘政治团体」,呼吁捷克在军事上保持中立,捷克总理菲亚拉声称这些活动由「亲俄势力」发起。有观点认为捷克是目前欧盟状况的缩影,如何看待其在「政治正确」和「国计民生」之间的分歧?

黄靖:我一直有个观点,欧洲的决策层有三个倾向。第一个倾向就是政治正确绑架了决策理性,这次俄乌战争中,欧洲紧跟美国对俄罗斯采取制裁,对其国内产生了严重的反噬,通货膨胀、物资紧缺、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但欧洲的决策者们仍然高调地要加码制裁俄罗斯,种种非理性的政策现象在欧洲表现非常突出。

第二,欧洲政治碎片化非常严重,不但各个国家之间矛盾越来越大,东欧国家和西欧国家也不团结,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和北欧的瑞典等等,这些国家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而且国内政治也非常分裂。捷克就是典型例子,一方面执政者非常反俄,坚决支持乌克兰,但另一方面民生受到了威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生活明显不如前了,因而反对亲西方的国内政府,导致国内政治的进一步碎片化。

第三个倾向是越来越极化,一些利益集团(往往是执政者)坚决支持乌克兰,跟着美国打击俄罗斯;而另一些人(往往是反对党)则呼吁以民生为主,反对战争、反对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政策,于是出现政治的两极分化。

捷克国内将这三种倾向集中表现出来了,捷克现在日子很难过,民众发起示威游行,而政府还是一心一意要支持美国和乌克兰。至于捷克执政党说这是「亲俄势力」发起的游行,我认为这是一种政治说辞,没有具体的证据。再退一步说,美国能够发起反俄运动,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为什么不能发起支持自己的运动呢?

这场大规模示威中有极端右翼政治组织的影子,但右翼力量很难发起如此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因为在捷克的政治版图里,右翼占的比重很小,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表明参加运动的大多数人不一定是右翼,而是普通老百姓。

通货膨胀、电价燃气费高起、物价飞涨,而且冬天就要来了,老百姓生活艰难自然会心生不满。在西方「民主」体制中,执政政府面对公众舆论和公众情绪的压力其实是很脆弱的。捷克大规模游行示威只是一个开始,我预测今后这样的示威游行会越来越多,会在欧洲其他国家发起,实际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家都有这样的迹象了。上述的这三个倾向更趋严重,导致今后欧洲可能会有一个相当不平稳的阶段。

观察者网: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最大规模的反北约游行。目前德国左翼和右翼团体也正同时呼吁举行游行示威,欧盟各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德国要所有欧盟成员都加入「俄油限价联盟」,波兰反对欧盟减少天然气用量15%的规定,9月2日,俄罗斯给北溪1号断气,欧盟还能跟俄罗斯抗争多久?

黄靖:欧盟政客们的一些政策看不到任何理性,比如说给俄罗斯能源限价,俄罗斯是卖方,欧盟是买方,现在是求大于供的卖方市场,要给俄油限价,俄罗斯就可以不卖,比如俄罗斯找个理由不供气了。

在求大于供的情况下,欧盟想要对俄油限价,其实是一个可笑的行为,而且东欧国家普遍对此反对,因为他们大多经济底子比较差,而主张限价的西欧比较富有,可以到其他地方购买高价能源来弥补。这样一来,更加暴露了欧洲内部的矛盾和问题,长此以往耗下去,欧洲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

对俄罗斯来说,既然美国可以把美元武器化,那俄罗斯也可以把能源武器化,实际上俄罗斯确实在这样做,并且已经显现效果,否则何来「限价」的企图呢?

观察者网:对于德国来说,短期的解决方案有西班牙与德国建立能源同盟,马克宏表态会向德国输送天然气,这些方案多大程度上可行?

黄靖:如果短期界定为三个月到半年,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以及欧盟内部国家协调可能会产生一些效果。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比如说战争打了半年以上,到了寒冬,我认为是不行的,因为供需平衡的高度扭曲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欧洲可以找几个产油地补足,一个是中东,一个是北美,当然最需要的天然气只能管道输送,液化天然气要贵很多,并且液化气没那么大的能量,不能马上补足。

所以,欧洲突然又对伊核协议很感兴趣,因为伊朗是一个潜在供应商。但是,伊核协议即便明天就能通过,伊朗要恢复所有的天然气供应也需要时间。

不管怎么样,欧洲长期能源供应看不到有任何解决办法,即便是煤也主要是从俄罗斯或乌克兰进口;本来德国在核发电领域处于欧洲领先地位,但后来为了所谓的环保,核电站也停掉了,现在剩下法国核电站勉强维持。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