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特斯拉底盘,竟是“格力制造”?高端机床,董明珠“赌”对了

“在我看来,是不是红海,取决于你有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短短六年,董明珠所说的“核心技术”,已经用在了特斯拉的汽车上。

随着上海超级工厂的投产运行,特斯拉的产链构成也成为不少车友关心的话题。按照传统车企搬产线、海外建厂的惯例,特斯拉此番开启的“中国化”进程,总少不了国内制造商、技术企业的支持。而在此前的一次直播中,特斯拉汽车底盘供应来源终于浮出水面。

在10月底一次财经主题的直播中,吴晓波向董明珠询问是否为特斯拉提供底盘,得到了董明珠的肯定答复。可能是担心以讹传讹,不久后格力电器又以官方形式,对董明珠的话作了进一步阐明:

来自格力的机器设备,正在向全球多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装备支撑,其中也包括特斯拉。

简单捋一捋就是,格力智能装备的客户清单中,不只有特斯拉。如果将特斯拉的汽车比作电脑,毫无疑问,格力正扮演着生产CPU光刻机的关键角色。

作为一家空调企业,格力如何实现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成功跨界呢?

一、格力“黑科技”: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从燃油车时代到新能源车时代,多数核心部件都出现了颠覆式变化,尤其是汽车底盘。

作为整车设备及部件的集成架构依托,底盘在稳定支撑车体、优化各设备衔接,特别是强化动力配合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对比燃油车底盘,新能源汽车底盘在保持悬架、转向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主要出现了两方面改变。其一在制动方面,新能源车普遍配置了能量回收系统。其次,新能源车底盘在抠除排气、油箱系统的同时,新增了动力电池组、轮边电机等设备。

汽车运转逻辑的电力化转型,对底盘生产加工的精细、精准级别,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这个时候,格力耗时2年研发的“黑科技”设备——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就有了用武之地。

机床,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小到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大到船用螺旋桨、空客飞机叶轮、叶片打磨切削,都离不开机床设备的支持。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机床自主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发展需要。

在2015年格力开启产线自动化转型时,国内竟没有一家机床企业,能满足格力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依赖外企?还是自主研发?不服输的董明珠自然选择了后者。

在整合近万名技术人才之后,格力对高端数控机床正式发起攻关。仅用2年时间,还真就成功了!

由格力独家研发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集高速高刚性电主轴、高精度摇篮式工作台于一体,配合高刚性滚珠丝杠及线轨,格力机床在保持60米/分钟的快移加工速度同时,加工精度也压缩至0.003毫米,流水线生产场景下,格力机床的重复定位精度更低至3微米,大幅降低了同批次零部件的参数误差。

来自格力的机床技术优势,奠定了特斯拉的口碑基础,但同时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手握核心技术的格力,只能替车企打工呢?

二、手握核心技术,却替车企“拧螺丝”?

研发技术需要实力,把技术用好,同样需要精准的战略布局。在怎么“用技术”的战略层面,格力距离特斯拉,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从制造业的角度看,特斯拉的动力电池,来自松下、宁德时代;汽车芯片,由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企业供应;电控单元,由博世提供技术支持;底盘,又有格力一份功劳。

用吃“百家饭”来形容特斯拉,一点也不夸张。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东拼西凑的技术集合体,偏偏成就了全球最能捞金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主要原因在于特斯拉的战略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主打以智能驾驶、纯电驱动为核心的“科技型”路线。

特斯拉用手中仅有的软件控制系统,将以上多个核心技术融为一炉,最终实现了1+1>2的组合效应。和特斯拉相比,格力的新能源汽车路线则显得过于模糊。

一方面,格力为彰显自家产品与主流路线的不同,专门选择了“钛电池”这一偏僻赛道,几乎锁死了格力新能源车的续航上限;另一方面,在产品定位上,格力也明显欠缺应有的特色化布局,仅围绕钛电池的快充、温度适应能力反复做文章,没能响应市场对汽车产品的差异体验诉求。

反映在市场表现上,2022年1到9月,格力钛新能源客车累计销量在位居第十名的情况下,同比下跌幅度却高居榜首。如无意外,2022年格力钛汽车痛失前十已成定局。

三、结语

格力机床的成功证明了,并不是所有高精尖技术的研发,都像制造光刻机那样艰难。

一家企业,只要对技工贸路线有信心、有决心、肯埋头苦干,都可以在技术层面做出成绩。但要将技术优势,转换成品牌竞争力,只会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的。

无论怎样,能成功“杀入”如特斯拉这样的全球汽车制造链,董明珠高端制造转型,终究是“赌”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