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有何重点?科技部部长称从三方面入手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等。

围绕上述部署,接下来将有哪些发力重点?

三方面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日前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新气象。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研发经费跃居全球第二,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铁、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深海深地探测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与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大,科技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够高。"

对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阴和俊表示,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科技界一直高度关注。前期,针对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等问题,科技部持续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下一步,科技部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包括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完善责任体系。

2023年以来,按照中央科技委员会部署,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按照"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的原则,建立了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统筹安排使用机制,部署启动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资源统筹和布局得到显著加强。后续,将以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为契机,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

阴和俊称,近年来,科技部出台了不少政策举措,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取得实效。下一步,一方面要坚持放权赋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扩大"包干制"范围,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方式,减少考核频次,强化"里程碑"节点考核,提升项目实施绩效。

最后在责任体系方面,按照改革部署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已从科技部全部划转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科技部重点抓好前端布局、中间检查和后端验收。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阴和俊发表署名文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于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该文章提出,实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类管理组织模式,建立地方、企业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

该文指出,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融合

针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问题,阴和俊在采访中也提出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建设。

一是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大力培养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探索建立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的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二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研究制定新时期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通过产权激励进一步调动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示范应用,做优做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快形成以科技创业投资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将金融活水引入创新沃土。健全国家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