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没必要成立「滨海作战指挥部」

(图/摘自Boeing Defense推特)

日前媒体报导,在美国军售的100套「岸置鱼叉飞弹海岸防御系统(HCDS)」于2028年全数交运后,加上国造雄风二型与雄风三型等,国军岸置反舰飞弹的数量将突破1000枚;为接受这批新生战力,海军不仅计划将目前的海锋飞弹大队,扩充改编为北、中、南、东共4个打击群,更规划于2026年正式成立「滨海作战指挥部」,担负台湾周边24浬内的防务。

若报导属实,则「滨海作战指挥部」的指挥官编阶应为中将,位阶比照陆军军团,除下辖前述4个打击群外,还将纳编飞弹快艇部队与海洋监侦指挥部(下辖各雷达站)等单位。「滨海作战指挥部」打击范围应超过24浬,虽然在报导中,称「滨海作战指挥部」日后将担负台湾周边24浬内的防务;但在该指挥部所辖各式反舰飞弹之接战射程均超过100公里的情况下,其任务范围不太可能只有24浬,应该是以海峡中线(最窄约55浬、约102公里)附近为主要打击范围,提高国军在台湾海峡对来犯共军的杀伤率。

依相关讯息,「滨海作战指挥部」日后的主要接战模式与对象,研判如下:

1.在共军自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出发的登陆船团,进入位在台湾海峡内、距离台湾本岛约40至60公里的「换乘区」之前,先依照国军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所赋予的目标讯息,对仍处于海上机动阶段之共军船团中的高价值目标,例如两栖作战指挥舰、075型两栖突击舰与大型运输舰等,实施远距打击。

2.当共军自各地出发的船团进入「换乘区」后,由国军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与海军岸置机动雷达提供目标,对「换乘区」内的共军大、中型船舰发动饱和攻击。

3.当共军地面攻击部队开始搭乘各式输具,朝台湾陆地前进时,「滨海作战指挥部」应该还是以共军登陆船团中的高价值目标,包括载运后续增援梯队与物资的运输船舰(如滚装货轮)、构成共军陆航直升机海上中继基地的军民用船舰等。

至于共军地面攻击部队朝台湾陆地前进时,所搭乘的气垫登陆艇、两栖战车与传统的登陆艇等,由于目标小、数量多,其实已不适合由「滨海作战指挥部」所辖各型反舰飞弹接战;反而应该由地面部队的火力,例如雷霆2000多管火箭、各式火炮与各型反装甲飞弹等,进行杀伤。因此,若将「滨海作战指挥部」的任务范围定为24浬内,并不适当,甚至徒增困扰。

平心而论,随着国军岸置反舰飞弹的大量服役,这类型部队在日后台澎防卫作战中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将岸置反舰飞弹部队、海军飞弹快艇部队与海洋监侦指挥部所辖雷达部队等集中,升编成立军团层级的指挥部,确实具备下列优点:

1.解决以往海锋大队因层级较低,升迁管道极为有限,使指参军官为了升迁,不得不到其他性质的单位历练占缺,不利专业人才长留久用之弊病。

2.理论上更有可能依据任务特性,发展出专门的训练制度、战术与准则。

3.于承平时期负责制海飞弹相关单位的管理与建军规画,更能顾及单位的特性与需求。

国军若还要让「滨海作战指挥部」专门负责台湾周边24浬范围内的防务,则在国军许多单位的火力均能涵盖24浬范围内之情况下,多一个「滨海作战指挥部」,只会使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与主战部队之间的指挥单位变得更多,进一步削弱国军的联合作战效能,国防部宜再三思!(作者为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