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稱自己為「桶箍」 桶箍是什麼?用途、意義一次看
鸿海创办人郭台铭(图中)昨天主导办了一场在野整合会谈,并称自己是「桶箍」,然而也无法阻止蓝白走向分裂。记者杜建重/摄影
君悦会谈结束后,蓝白正式决裂,各自参选,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也在稍早发布退选声明。不过,这场蓝白郭三方的会谈仍带给民众满满的话题,其中,郭台铭表示自己是以「桶箍」身分协助在野整合,让许多民众疑惑「桶箍是什么意思?」
昨(23)日君悦会谈中,郭台铭称以「桶箍」身分出席,但对于会谈的走向不如预期,直言「这个剧本超过我的预期了」、「桶箍和见证人好像不一样」。随着蓝白走向分裂,郭台铭今日下午也宣布退选。不过,就有网友在脸书社团「匿名公社」发文询问何谓「桶箍」?并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事实上,早在十月初,韩国瑜就在脸书发文写道:「桶箍不是一个人,人人都是桶箍,把改变的力量团结起来」,可见此词已广泛用于政治圈。根据《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桶箍为铁线圈或竹篾环,用来把木桶的木片箍住。由此可知,若没有桶箍,木板就无法合在一起变成「桶」,因此桶箍被视为结合的助力,或用来指称团结大家的人。若应用在政治圈,「桶箍者」会把各式立场的选民「箍住」,让大家团结在一起,促进团结整合。
桶箍示意图。图/Ingimage
虽然桶箍在当今较多用于政治圈,但在过去,桶箍可以说代表了人们的「生活智慧」。根据《文化部台湾百科全书》,早期的台湾社会,处处都有桶箍的踪迹,煮饭、洗澡、洗脸、上厕所、生小孩都需要用到,种类及用途都相当多元。此外,由于木头会吸收、释放气味,因此桶箍的制作过程相当精密,也避免混用导致气味彼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