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造105公厘轮型战车 性能大公开
国防部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在南投兵整中心展出「105公厘轮型战车」研制样车,该车搭载105公厘战车砲,砲塔上方配置12.7公厘遥控枪塔,实施50%正斜坡、30%侧斜坡等科目的演练,展示其优异的操控性能及越障能力。(刘宗龙摄)
国防部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在南投兵整中心展出「105公厘轮型战车」研制样车,该车搭载105公厘战车砲,砲塔上方配置12.7公厘遥控枪塔,实施50%正斜坡、30%侧斜坡等科目的演练,展示其优异的操控性能及越障能力。(刘宗龙摄)
6月25日,国防部军备局正式公开「105公厘轮型战车」原型车,并进行性能展示。此消息引发军事迷的热议,表示该车外型亮眼,实属台湾自制装甲车的重要里程碑;而且轮式甲车速度快,越野能力适中,很符合台湾公路四通八达的特性。
依据行动方式差异,装甲车可分成履带式车辆与轮式车轮。过去陆军装甲部队是以履带式车辆为主,包括M48、M60主战坦克是履带式以外,M113、CM-21装甲运兵车也是履带式。然而履带的长距离的磨损很明显,长距离运输需要靠拖板车与铁路,部署也就较为不便。相对的轮式装甲车能够自行机动,是现代快速反应作战的利器。中华民国陆军在1980年代,自美国采购V-150,成为国军第一代轮式装甲车。
V-150底盘高、机动快,经常在水灾时出动救援。(图/本报资料照)
V-150乘员组3人(车长、砲手、驾驶),另可乘坐9名战士,是相当不错的运兵车,其车速相当快,极速可达到100公里,并且具有极好的水密性,因此也非常适合水患救灾;事实上,民国80年代至90年代初,V-150的主要形象就是参与重大水患救灾,经常用于灾区运输,撤出灾民的行动。
不过V-150采用4轮,一轮损坏就会丧失机动能力,这算是一种缺点。据未公开但可信的历史旧闻,1980年代初期,曾有线报指出「党外势力领袖许信良试图以偷渡方式,在海边上岸」,而最早列装V-150的部队,就奉令前去线报地点拦截,结果V-150撞到搁浅渔船的船锚,破了车轮而失去行动能力。不过,该线报并不正确,许信良并未潜回台湾。
在服役20多年后,部分V-150从国军退役,拨交警政署使用,专门用于救灾与缉凶,改变涂装成警用的黑白配色。警用V-150最有名的任务是围捕张锡铭。张锡铭涉犯连续强盗掳人勒赎等重罪,江湖外号「恶龙」。2005年7月,警方获得线报,得知张锡铭躲藏于台中沙鹿乡间,由于张锡铭拥有手榴弹与M16A2步枪,火力强大,时任警政署长侯友宜决定派出V-150加入围补,强行冲破张锡铭藏匿处楼下的铁卷门,连同后方埋伏的警力,成功将张锡铭缉捕归案,这绝对是V-150在台湾最成功的「实战纪录」。
2005年7月13日,警方出动V-150围捕张锡铭,凭着强大的装甲,直接撞破1楼铁卷门。(图/CIB局长室脸书)
虽然V-150性能良好,但改装空间不足,于是国军希望获得性能更好的轮式装甲车。陆军战甲车发展中心1985~1989年期间,派团赴爱尔兰泰摩尼科技公司(TTL)学习轮型装甲车的设计。相关人员在1985年11月返国,首先研制6轮式装甲车,编号CM31。第1代的CM31(1号原型车)于1988年出厂,采用大片防弹玻璃式座舱,外型类似法国VAB装甲车,但安全性受到质疑。陆军战甲车发展中心再度派员出国学习,并进行CM-31设计改良。1992年第二辆原型车出厂,全车装甲覆盖,车尾加装浮渡用的推进器,仍命名为CM-31,并于1997年台北航太展正式公开,在提到CM-31时,多数时候都是这一款第2代CM-31。
第2代CM-31生产数2辆,战斗重量15.5吨,编制驾驶与车长,可运载10名士兵,主要武器是一挺12.7公厘机枪,搭载美国康明斯(Cummings)350匹马力柴油引擎,最高路速每小时100公里,最大航程600公里。
虽然CM-31受到相当多的肯定,但是陆军在参与CM-31的性能评估时,仍看到许多性能不足之处,于是提出8轮甲车的要求,定名CM-31,也就是日后的「云豹」。而CM-31则担任前期实验载台,曾结合陆射天剑型飞弹,改装成短程防空飞弹发射车;其中一辆CM-31则担任总统紧急撤离的「万钧车」,是CM-32云豹尚未服役前的过渡角色。
6轮甲车CM31是CM32云豹甲车的前身,虽然仍有不少缺点并未量产,但是也累积了重要的开发经验。(图/本报资料照)
在经过近20多年的探索后,采用8轮的CM-32装甲车算是正式定型了,于2001年正式建案,并随即展开第一辆原形车的制造,到2005年完成3辆原型车,并迅速展开测试,过程中发现转弯半径太大,以及动力轮组过少,越野过程出现轮子空转的问题。到了2007年预量产的阶段,又发现14辆预量产云豹车有底盘裂痕问题,经相关专家学者检验,认定问题出在钢板在焊接过程中发生「氢脆」问题 ,这与负责钢板生产的中钢公司淬火池不够大,车体需要分成二段淬火,因此氢气侵入的问题。确认问题后,中钢对生产程序进行调整,并增建新的厂房与生产设施,包括专门制造装甲车车体的冷焊五厂与大型退火炉等,终于解决了钢材的毛病。
不过,这并不是云豹车最大的问题,云豹车的动力系统、悬吊系统、砲塔系统、机砲款式、弹药种类,都出现颇明显状况,这是自研复杂军事装备经常会遇到的困境,技术的问题可能还容易解决,人心贪婪与便宜行事造成的麻烦,还需要有效的品管、监督机制来防止弊端。
在跌跌撞撞之间,云豹车总共造出683辆,发展出CM-32装步战斗车、CM-33装步指挥车、CM-34式30公厘机砲装步战斗车等三种类型,分配给陆军与宪兵特勤队使用。原本也有意发展搭载105公厘砲的驱逐战车型,却因车体性能限制,无法抵抗过大的后座力,以及火砲观瞄设备也有技术门槛,决定顺延到「二代云豹」问世,有更好的车体以后再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