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期」!補習風氣盛行下孩子所經歷的苦難
示意图/ingimage
补习风气盛行下,孩子所经历的苦难
在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下,受到世俗观感的影响,成长中的孩子会遭遇到因文化特殊性引起的困境。
过去20多年,我在美国咨询过各种文化背景的父母,感受到东方的父母确实特别注重教育。尤其是近年生育年龄越来越晚,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也更为疼爱。
虽然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普天下的父母都会碰上的,但根据我的观察,韩国小孩从小就承受着极大的学习压力,韩国父母会在幼龄期就施行早期教育。生活中到处可见广告提醒父母「几岁之前一定要做」「不做后悔」等让人不安的警语,受到这种社会气氛影响,父母纷纷带着年幼的孩子投入补习班的世界。
原本应该用五感自由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在该玩的时候好好玩的孩子,却早早就坐在书桌旁开始念书。父母以培育国际人才之名,让孩子准备程度测试,为他们贴上等级的标签,再帮孩子安排学龄前教育、英才教育、英语,甚至是创造力、演说力、领导力课程等,知名补习班的一系列课程。
这种从小就被测试分类、没进前几名就等于落后的思想,无法让孩子形成健全的自尊心。过去只会问「妈妈妳看,我很厉害吧?」的孩子,在进入幼稚园之后却直称「我太差了。○○更厉害。我掉到○○了」,不停地批评自己,或是表现自卑,着实令人遗憾。
自杀之所以是韩国儿童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一名,应与补习风气盛行脱不了关系。根据统计厅发表的「儿童青少年生活品质」报告书,光是2021年,满0~17岁的儿童青少年自杀率,10万人中就有2.7人,为历史新高。特别是12~14岁的自杀率剧增,令人怵目惊心。
许多父母只看结果,顾著称赞孩子的成绩。而孩子也为了符合期待而努力,以继续获得他们世界的全部—父母的称赞,同时也害怕自己的努力不符期待,而感到焦躁不安。
有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喜欢念书,补习班行程满满也都跟得上。」但孩子真的是因为喜欢才做的吗?请不要因为孩子安稳地走在父母设定好的路上就放心。孩子是否真的在其中感到满足、享受,有检视的必要性。
若你为孩子定好某种教育蓝图,最好重新思考这是否真的是为他所设立、是否真的有益、是否符合实际,还是只是出于你自己的私心。若想培养孩子的韧性、耐挫力,就必须与孩子一起共同制定这份教育蓝图,毕竟实际去完成这份蓝图的人,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你。
孩子需要什么都不做的「放松期」
如果将孩子玩乐的时间全部拿掉,只会让他感到忧郁。在玩耍中孩子才能完全感到自由,在自由里才能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孩子可互动体验、掌控各式情感,并透过主导的游戏培养主体性、计划性、推动力、创意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学习压力大国家的孩童所面临的困境,正是没有充分游玩的时间。
孩子除了游玩时间,也需要什么都不做的「放松期」。请想想,你是不是也有过必须什么都不做、安静休息才能让头脑冷静,或在百无聊赖下思考出做什么比较好而涌现尝试的念头、萌生新的创意。孩子也一样,可以透过这样的放松过程了解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发掘潜能。这种放松期让情绪、肉体有机会充电。而没有放松期的孩子将失去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发生问题时该如何解决等,深度思考的机会。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有各种体验,一到周末就会带着孩子到户外活动、参与艺文赏析,或是去儿童乐园。虽然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回忆,但如果平日的行程已经很紧凑,连周末也这么忙碌,恐怕会产生副作用。孩子初期可能会开心,但很快身体就开始疲倦,久而久之自然产生厌倦,最后周末的活动已不再如父母所想的那样愉快了。
反观,已经习惯忙碌行程的孩子,或许会无法忍受静止。这类孩子没有放松期的经验,导致他们不知如何填满时间,这种情况下会更加依赖父母。光是在家里待个5分钟,就狂喊「无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及做什么会觉得有趣。长此以往将会养成不断寻求刺激性东西的习惯。
大人需要休息或发呆的时间,才能在充电后重新开始工作;小孩子也需要释放身体与心灵疲劳的玩乐时间与放松期。假如没有保留这样的时间,生活就会产生负面情感,或是造成身体过度疲劳和压力过大的危险。像仓鼠一样不停地在滚轮中奔跑,没身于忙碌的行程中,容易引发不安、忧郁,进而产生倦怠。睡眠不足更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均衡发展,不可不慎。
物质主义形成的压力
除了学习压力,韩国的孩子对于排场、物质上的理解,似乎也比其他国家的孩子快速。我们经常可在孩子的对话中听到「你住哪个社区?」「听说○○家有 40 坪大」「听说他爸爸开○○牌汽车」等。这些话都是孩子直接从父母或周围大人身上学来的。韩国社会十分看重「他人眼中的自己」,就连孩子彼此之间也常出现这类物质导向的对话,这完全是我们大人的错。
图为《孩子的耐挫力,比什么都重要》书封,如何出版社提供
此外,孩子可透过网路可观看各种内容,轻易就能接触到不同的世界。电玩游戏实况、各种迷惑孩子目光的玩具推荐频道,助长了孩子想要拥有的欲望。看着这些成天讲着「FLEX」,然后露骨炫耀的YouTube频道,他们心里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尽管每个孩子对于该内容的接受度有所不同,但若是看到与自己身处的现实差异过大,孩子会作何感想?人格尚未成熟的儿童会陷入物质主义,用扭曲的角度看待这世界。
正如前述,孩子伴随成长会遭遇不同的困难与挫折,而韧性强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或感到挫败,他们反而会为了克服该状况而努力成长。
(本文出自《孩子的耐挫力,比什么都重要》,如何出版社出版,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