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季下的羅馬:當象徵富饒的噴泉步入乾枯
罗马在今年六月开始陆续关闭城内的喷泉。图为罗马的海神喷泉(fountain of Neptune)。 图/维基共享
走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上,会看到两道椭圆弧状的柱廊围绕广场周围,圣彼得大教堂就位在与入口相对的另一端。在整个广场上,除了有高耸的方尖碑,南北两侧还各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喷泉。三个物件共同位在广场上的南北轴线上,形成了相互呼应的美丽景象。
但在今年夏天,广场上的喷泉少见地停止运作,源源不绝的泉水顿时消失。虽然广场景观宏伟依旧,但没了水花的喷泉总是逊色许多,少了那么一点巴洛克景观规划的独特韵味。
关闭圣彼得广场的喷泉不是单一案例,同一时间在罗马城内,已经有许多喷泉也是如此,独留美丽的喷泉雕像供人观赏。会有这种少见情况,和今年气候有绝对关系。
义大利的夏季,正进入前所未见干燥的一年。 图/路透社
▌义大利严峻的夏季用水危机
对义大利而言,今年是个过度干燥的一年。春天降雨量远比往年来得少,几乎快要打破60年来的最低纪录。早在年初,就有种种迹象预告了缺水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夏天依旧干燥,降雨量也比年平均少了至少七成。更糟糕的是,今年夏天也异常干燥,尤其是热浪发生时,摄氏40度以上的高温可说是稀松平常。这让义大利的缺水问题更显严峻,使农、牧业的损失不断攀升。如今,就连民生用水都难免受到影响。
在首都罗马,市府已经在6月底时关闭城内部分喷泉,以及上千座俗称为「Nasone」(字面上的意思是大鼻子)的饮用喷泉。但最近的水情观察却发现,这么做尚且不足以解决水患。为了满足用水,人们过度抽取罗马近郊的布拉洽诺湖(Lake Bracciano),水位大幅下降的程度甚至已危害到当地生态环境。罗马所属的拉齐奥区(Lazio)区政府因此在七月下令,暂时禁止罗马水利公司继续抽取湖水。
焦头烂额的罗马水利公司,只好考虑进一步在罗马实施时段性供水,每日停水八小时。这项计划原本要在7月底时实施,但遭到到罗马市长与卫生部门的强力反对,特别担心此举将不利于城市公共卫生,最后依旧维持全时段供水。卫生考量有其道理,但这无法解决缺水问题,已经有人观察到部分地区水压降低、减缓供水量的情况。而且只要在接下来几个月都没有出现显著降雨,时段性供水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城内喷泉也将持续停止运作。
上千座俗称为「Nasone」(字面上的意思是大鼻子,如图)的饮用喷泉亦被关闭。 图/路透社
▌教宗的环境关怀
现在的梵蒂冈虽为独立国家,但自古以来和罗马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以停用喷泉的方式,与义大利共同面对缺水问题。梵蒂冈发言人柏克(Greg Burke)向媒体表示,这么做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因为梵蒂冈喷泉采用循环利用,而且也没有面对如此艰困的缺水危机。但梵蒂冈仍然与罗马城用着同样水道与水源,有必要以此举表示对现况的关心与协助。
梵蒂冈的官方媒体在提及此事时,更延伸提到教宗的环境关怀理念,尤其是他在2015年公开的通谕《愿上主受赞颂》(Laudato si')。环保议题一直是教宗方济各相当重视的公共事务,曾在许多场合公开呼吁世人应当投以更多注意力,《愿上主受赞颂》其实就是各面向讨论的总结。「用水问题」即为该文的其中一段重要内容,方济各提到:
人类的生命、以及陆上和水中生态系统都离不开水。清净的水是健康保育、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们已经习惯享用持续的供水,但现在有许多地方的需求已经超过了环境承受力……许多需要丰沛水源的大城市已经体认到缺水问题,但在此关键时间,仍然缺乏适当、公正的管理办法。
以今年的缺水问题为契机,梵蒂冈持续彰显教宗的理念,希望世人能够多加想想,这次的缺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无水可用。当梵蒂冈的喷泉干枯,背后代表的是人类在面对环境变迁时的无力,以及共同面对问题的急迫性。
环保议题一直是教宗方济各相当重视的公共事务,如今罗马面临缺水困境,梵谛冈也愿意与之「共体时艰」,关闭圣彼得广场上的喷泉。 图/路透社
▌象征着「富饶」的喷泉
借由喷泉的工程,西斯图思五世向世人宣布他才是罗马城的实质统治者。 图/维基共享
在历史上,还有许多教宗当像方济各这样,相当重视罗马城的用水问题。虽然彼此关心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过去与现在相互对比,让这些干枯的喷泉更显得十足讽刺。
回到16世纪初,当教宗仍握有罗马城的统治权时,这座城市也面临严重用水问题。古典时代的水道已经停用多时,主要水源只能依靠城内的台伯河。如不是特别富有,否则大多数人都只能住在沿着河道的平原地带。环境限制使得罗马城的人口大量集中在城市西半部。
1585年教宗西斯图斯五世上任,随即在罗马推动一系列的大型公共工程,包括了遍及城市东半部的供水系统。以山丘地形为主的东半部地区风景宜人、空气清晰,可惜长久以来因缺水问题而罕有人迹。他派人到罗马郊区寻找合适水源,同时整修古典时代遗留的水道,万事俱备后,新鲜的水源就流到罗马城墙外,再转为地下水道牵引至各处,日后成了各座喷泉的重要水源,为当地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在某一段地下水道的终点处,教宗特地修建了摩西喷泉。其外观仿如凯旋门共分为三个开间,每个都有如同壁龛的内凹空间。正中央的开间放置摩西雕像,水源从脚底涌出。雕像造型采用了《圣经》里,摩西向犹太人供应泉水的典故,颇有将教宗与古代先知相类比的企图。
借由这个工程,西斯图斯五世向世人宣布他才是罗马城的实质统治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位有能力带来美好生活的伟大领袖。随后在巴洛克时代出现的大量喷泉,其实都和当年的企图心有异曲同工之妙——罗马城的重要性必定要建立在舒适的公共建设上,只有如此才能宣扬教宗的威望。
罗马「大量美丽、便捷的喷泉」,喷泉除了是地景装饰,也象征丰饶的生活品质。 图/路透社
无论历代教宗究竟怀有多少私心,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在现代水利设施出现前,罗马已经以「大量美丽、便捷的喷泉」而闻名欧洲。换句话说,喷泉不仅是城市地景的装饰,更是优良生活品质的保证。无怪乎有些学者会认为,在过去,源源不绝的泉水也是「丰饶」的象征。
无论三个世纪前的教宗与现任教宗方济各有多大不同,都一致认同清澈水源是构筑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而喷泉的存在就乘载了这些对环境、对社会的省思。在过去,喷泉等于人类克服自然环境、追求便捷后的成就;到了现在,喷泉的实用性虽然降低,却让人们更直接感受到严峻的用水问题——曾一度代表丰饶的喷泉,如今却成了水源日渐干枯的最佳见证,三个世纪前的教宗大概都没能预想到,当年辛苦建设的喷泉竟然还有这种「用途」
现在的缺水问题很难不与人祸脱离关系。暂且不论以全球为规模、极其复杂的气候变迁,罗马的水管因年久失修造成严重漏水,在此缺水之际,更成了难以忍受的缺失,逼得水利公司赶快趁此机会更新设备。只希望到了未来,这些喷泉仍能一如往常地运作下去,既能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也能够永远代表着无需担忧的用水情况。
曾一度代表丰饶的喷泉,如今却成了水源日渐干枯的最佳见证。 图/欧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