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在陆留学生人数锐减 美媒:新冠封城、反华情绪、中国经济疲软

韩国在陆留学生人数锐减,美媒:新冠封城、反华情绪、中国经济疲软。(路透)

据韩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2017年到2023年(均以4月1日为准)的6年时间里,在中国大学攻读学位和研修语言的韩国留学生人数大减78.3%,所占比例也从30.5%跌至12.9%。美国之音分析,关键在新冠封城、反华情绪、中国经济疲软等因素。

近年来韩国留学热持续降温,同一时期美国等其他主要国家的韩国留学生人数也呈现减少趋势,但中国的减幅尤为剧烈。为此,美国之音采访了曾在或正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和中国问题专家,探究背后的原因。

新冠封城「后遗症」

梳理数据可以发现,在华韩国留学生人数从2020年到2021年、也就是新冠疫情期间经历了一次断崖式下跌,从47146人骤减至26949人,减幅高达42.8%,并在此后持续走低。韩联社报导说,这是中国严厉的防疫措施的后遗症。

事实上,新冠期间留学生在中国遭遇了极大的不便。

2021年起在重庆深造美术的织布_枃封城期间住在校外,那段时间「最大的问题是食物。那时我不在家做饭,所以家里没有食材。虽然可以点外卖,但比平时要慢;有时候只允许在规定的时间一次性把外卖送到楼里」;另外「当时还没放假,有很多要做的事,但因为封锁根本没法推进。要做作品,但快递停了,买不到材料。要和教授讨论作品方案,但只靠电话、简讯存在局限,因为封锁也没法与教授见面」。

2021年到北京一家高校学习文创专业的锦雅(化名)则向记者讲述了2022年底北京解封过程中的混乱无序。她在宣布解封时被确诊,「我是无症状,而且当时媒体都在报导解封,但还是被要求住到隔离宿舍楼里」。

入住前确认个人信息时,锦雅发现护照号码并不是自己的,怀疑检测结果张冠李戴,要求重检。「管理人员答应了,但结果没能重检,说是因为解封了,核酸检测试剂不够用,不能一个人用两次,所以我还是被隔离了」。她形容自己的心情「从愤怒到绝望,再到放弃、死心」。

报导引述龙仁大学中国学系教授朴胜赞观察,新冠是导致在华韩国留学生骤减的最大原因。「首先,很多在线上听课的学生没有回到中国;其次,经历过隔离的人受到的冲击很大,我也被隔离了三个星期,要疯了。这对外国人,尤其是韩国家长来说,影响非常大」。

韩国民众反华情绪渐升温

其次,近年来韩国民间、特别是年轻人的反华情绪,也是赴华韩国留学生减少的原因之一。

根据韩国公民组织「正直媒体市民行动」去年面向20岁-39岁群体实施的一项调查,91%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没有好感,这一比例甚至高于北韩。另外,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一项民调显示,80%的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态度。

不过记者采访的留学生都表示,这种情绪主要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遇到过。

2016年到2021年在杭州留学的徐俊赫说,在当地感受到的中国与在社交媒体上发生的事情存在很大距离,身边有很多好人,求学期间结识的一位中国朋友直到现在还经常联系。「他们把我当成学生、好朋友而不是留学生、外国人来对待,我很感激」。

织布_枃说,当接触到与韩国或者中国有关的消息时,「有反华、反韩情绪的人会刻意去找自己不得不讨厌中国或韩国的合理依据。我希望他们能够沈下心来想一想,这些依据是否真的合理,还是只是在寻找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理由」。

龙仁大学教授朴胜赞认为,这与媒体的报道有很大关系。他表示,「由于韩国媒体报道的几乎都是关于中国的负面消息,从父母的立场上来说,不再像以前那样支持(中国留学);学生本身也不想去」。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对留学生吸引力大减

最后一点与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无关系,从留学生的亲身经历中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的降温。

徐俊赫选择中国是因为平时很关注创业,中国的庞大市场和对创业的关注度对自己很有吸引力。他描述了当时中国大力提倡「大众创业」的热烈氛围。「中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援助,学校也实施了很多创业教育。浙大也有很多关于创业的课程」,上课时教授还推荐了《创业时代》这部电视剧。

但是锦雅看到的则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她发现,「逛商场的时候觉得地下层的人要比地上多很多,有时候四、五层一个人都没有。虽然韩国也是地下层人更多一些,但没有像中国这么极端」。事实上,近期「年轻人逛商场只去B1、B2层」在中国国内冲上了热搜,引发了关于「消费降级」的讨论。《极目新闻》在一篇报导中分析指出,「B1、B2层的商店价位更低,性价比高,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增长乏力再加上人力成本上涨、外企经营环境日渐恶化,使中国市场对韩国企业的吸引力日渐下降。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的数据,韩国企业在华新设法人数量从2010年起持续减少,2023年仅为138家,为30年来最低值。

龙仁大学教授朴胜赞指出,「韩国许多企业撤离了中国,目前留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很难」。

「中国仍然有吸引力,当然也有风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作为韩国最大贸易对象国,仍是韩国学生的第二大留学目的地,仅次于美国。美国之音采访的三位学生也都表示不排斥留在中国发展。

徐俊赫表示,留学期间学到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创业很有帮助,去年夏天也曾回到中国探望老师和朋友。他希望未来尝试在中国企业工作,还想打造一个连接韩中两国的创业项目。「我觉得中国仍然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当然对外国人来说肯定也存在风险」。

织布_枃计划毕业后继续在重庆生活一段时间,边工作边创作,多参加展示会,并在抖音等平台上运营自媒体。「在读硕士的过程中认识的一起创作的伙伴、可以讨论作品的教授都在这里」,所以「对现在的我来说,中国的机会比韩国更多」。

锦雅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