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怎么感觉突然间就不行了?

盒马怎么感觉突然间就不行了?今年以来,阿里的“亲儿子”中一直发展不错的盒马却是负面消息频传。先是被曝出大批清货闭店,接着又被传出裁员降薪。虽然后续河马做出回应,称这些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依旧难掩其面临的焦虑。

仔细审视盒马这一年的发展,会发现它其实是个极为纠结的新零售品牌。盒马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其业态混乱,始终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消费形象。它似乎什么都想要,从主力的生鲜超市到仓储式、会员店,再到奥莱折扣店以及社区团购便利店等等。在过去几年里,河马尝试了将近 12 种业态,基本上哪种业态热门、哪种能赚钱就做哪种。

当然,想赚钱本不是问题,况且河马背后还有老大哥阿里的供应链和资源支持,按理来说应当发展顺遂。但问题是盒马掌控不住,摊子铺得过大,致使盒马的上下管理极为混乱,运营也困难重重。单说会员制度,盒马就反复无常。自从去年开启折扣化变革之后,盒马实体店推出大量线下商品涨价,算下来比会员折扣还便宜。这引发了会员的强烈不满。年底时,盒马更是直接停止了会员的续费,这显然没把会员放在眼里。

然而不到半年,盒马又灰溜溜地把会员制度恢复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盒马在会员制和折扣化之间摇摆不定的纠结,它既想走高端路线,薅中产的羊毛,又想走性价比路线留住更多消费者,可又没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一边是会员权益不断受损,导致许多会员不再续费。而且盒马不止在会员制度上反复无常,在其他方面也如此,比如一元包装费收不收,免配送门槛是 49 还是 99 等等。

这些反复的变动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对盒马的好感。而另一边,盒马的低价路线用力过猛,对供应商极限压价,把人都得罪惨了。有些供应商甚至直接取消了与盒马的合作,这让它的处境更为尴尬。事实证明,人不能什么都想要,否则最后大概率只能做出个样样都不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