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怎么就成了“危马”?
威马,怎么就成了“危马”?
1
降薪风波
一个令市场不安的传闻正笼罩在威马头上。
消息来自IT之家的报道,有内部员工透露,从10月起,威马汽车对基层员工工资按70%进行发放。
被降薪的不只是基层员工,在界面新闻等媒体的报道中,威马汽车这次对工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普通员工打7折,管理层打5折。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威马员工,工资突然少了三成甚至一半,你什么感受?很多员工身上可能背负着养活一家老小的压力,这份失落和不满可以想象。
截至我成稿,这份消息尚未得到威马官方的回应。也有消息称,威马所谓的“降薪”,其实是因为经营状况不好,年终奖取消,且第13薪延后发放,这被很多员工理解为工资“打折”。
但威马的年终奖可不是小数目——3.5个月工资上下浮动,约占员工全年收入的30%。
这并不是威马第一次被曝出降薪的消息。早在2020年就有消息称,威马在未给出具体KPI考核标准的情况下大范围停发年终奖金,而这部分奖金的数额大致等于员工正常工作一年总薪酬的——
40%。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成立于2015年,总部在上海,公司名字还取自德语“世界冠军”(Weltmeister)。
带着名字中的期许,威马一度和“蔚小理”并称为“新造车四小龙”。遥想2019年,威马累计交付新车1.69万辆,排在新势力车企销量第二,仅次于蔚来。
遗憾的是,威马并没有将这份辉煌延续。到了2022上半年,威马累计交付2.17万辆,不仅远低于“蔚小理”,甚至还低于哪吒、零跑等二线造车新势力。
威马,到底经历了什么?
2
三年亏损174亿,却给老板发12亿?
如果只看融资历程,你很难想象威马竟然会缺钱。
凭借着行业地位和深厚的人脉积淀,威马创始人沈晖打出了一个梦幻开局。天眼查资料显示,成立至今威马历经12次融资,累计融资超350亿元,投资者不乏百度、腾讯、上汽集团、红杉中国等大咖,甚至还有赌王家族、李嘉诚家族的身影。
350亿什么概念?哪怕是日收入208万的郑爽,也得不眠不休干上40年!
有媒体还专门做了一张图,形象地展示了威马融资量之大——
▲图源巨头财经
再看看威马的招股书,它又似乎很缺钱。
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收入分别为17.62亿元、26.71亿元和47.43亿元。同期亏损分别达到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数额达到——
174.35亿元。
也就是说,威马三年的亏损总额差不多是营业收入的两倍。
细看其他财务数据,也不太乐观。
毛利率——
2019年到2021年,威马汽车的毛利率分别为-58.3%、-43.5%和-41.1%。
负债——
2019-2021年,威马汽车负债总额分别达190.02亿元、122.97亿元、406亿元。
现金流——
截至2022年3月31日,威马汽车账面剩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6.78亿元。而其借款总额为89.55亿元,包括22.8亿元即期借款、66.75亿元非即期借款。
就算融资350亿,也不够这样烧啊。
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头。就是在这样缺钱的境地下,威马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晖2021年的薪酬总额竟然高达12.6亿元,占到威马同年收入的近30%。
这个薪酬什么概念?三言财经做过梳理,同样是2021年,同行的朱江明薪酬954.6万元、李想薪酬150.4万元、何小鹏135.2万元,这样算下来——
沈晖的年薪是何小鹏的900多倍。
▲图源三言财经
公司亏得一塌糊涂,老板竟然领如此高的薪酬?这让一众网友愤慨,加华资本董事长宋向前更是发文怒斥威马。
当然,从财务计算角度来说,沈晖的这个年薪里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纸面财富”。招股书显示,沈晖12.62亿年薪中,仅有201万元为薪金及花红,高达12.6亿元为受限制的股份及购股权开支。
也就是说,这笔巨额薪酬,只有在威马上市后才能真正兑现。
3
掉队的威马
尽管融资额高达350亿,威马依旧没能烧出自己的荣耀。
2017年,威马在温州投资建成生产基地,2018年1月,威马控股中顺汽车,拿到生产资质,成为当时造车新势力当中动作最快,牌照最全的企业。
威马一度是与蔚来、理想并驾齐驱的领航者,到后来逐渐被小鹏赶超。2021年,威马甚至被二线新能源车品牌哪吒追上。到了2022年,拉出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威马更是黯然失色,远远落后。
但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战场上,资本最需要的只有两点——销量和故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两点上,威马似乎都不亮眼。销量节节落后,亏损日益增加,IPO之路也变得非常坎坷。
拿着一手好牌,威马何以走到如今的地步?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
其一,产品。
相对其他新能源车品牌,威马缺少差异化的卖点。蔚来主打高端还有换电模式,理想空间大适合奶爸,哪吒的价格便宜……
产品价格定位上,威马主打15至25万元市场,这个领域,虽然比蔚来和理想更平民化,但却恰好冲进了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等品牌的腹地。
更为核心的点还在技术层面。拿业内看做是未来趋势的自动驾驶来说,蔚来、小鹏、理想都组建了自有团队,而威马,选择了“抱大腿”。
2019年CES上,百度与威马宣布共同组建“威马&Apollo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双方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威马量产车型中。另一方面,百度一直是威马的最大机构股东。
看似强强联合的背后,藏着隐忧。去年1月,百度宣布与吉利控股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亲自下场造车,背刺威马。
其二,渠道。
在渠道布局上,威马一度摇摆,从最早的直销+代理,再到回归传统经销商模式,再到推出直购模式。这个转变中,能看出威马和沈晖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认知的变化。
传统车企卖车,很多都依托于经销商,省事。但反观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几乎都是以直营为主。直营模式不仅能与消费者有更直接的沟通,还有利于品牌形象和售后的标准化。这一点看看苹果就知道了,消费者一进它家的旗舰店,就能感觉到正规和安心。
只能说,在渠道建设上,威马觉醒得有点晚。
其三,用户。
威马尝到过B端的甜头,也一度把B端作为核心阵地。2021年的新车发布中,威马甚至放弃C端市场,面向B端推出了轿车E.5,瞄准网约车市场。
但要想成为一家真正的“大众化车企”,C端是必争之地。在连接C端消费者方面,相比于“蔚小理”,威马明显缺少“网感”。
2020年4月,威马请来萧敬腾做代言人,但反观其他车企,无论是马斯克还是李斌、李想、何小鹏,都早早做起了个人IP,想方设法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当然,企业过于依赖老板的个人IP也会带来许多副作用,但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威马传统造车思维的延续。
4
尾声
那么,威马还能重回荣光吗?
在我看来,还是有可能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威马必须敢于“做减法”——
聚焦核心,等待机会。
在产品上,打造差异化,争取做出爆款单品,在新能源细分赛道站稳脚跟。渠道上,以直营为主,强化品牌,并加强供应链管理……
新能源造车远没来到赛点,这是一场刚到半途的马拉松,作为一个想要继续前进的选手,一定要聚焦。这一点,“蔚小理”中的小鹏其实也做得不够——
产品线规划多且杂,缺少真正的爆款产品,没有差异化的品牌内涵。
这些,值得威马思考。正如“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所说——
真正的犯错只有一种,就是没有从错误中学到任何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