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杨澜

过去一年,媒体人杨澜在抖音平台上很是活跃。

先是推出了《发光吧,大女生》漫谈直播综艺,后又频繁地更新与各路名人的对话直播,跨年期间还做了“杨澜读书年终直播”。

在她的账号下,光是节目就有30个,作品更是超过700条,均是热度满满。

换了媒介、变更平台,但是杨澜依旧通吃。

更让人羡慕的是,她每一次转身总是那么云淡风轻,优雅大方。

坐在直播间的杨澜,依旧留着那一头干练的短发,言之有物、出口成章。

在《发光吧,大女生》里,有嘉宾说:“好想看看杨澜姐抓狂的样子,她好像永远都是一切尽在掌控。”

“优雅如狼”,这是大众对这位走在时代前沿的女性的评价。杨澜深谙“野心”二字该怎么写。

“我知道,斯斯文文的你却最渴望冒险,或在高原上与日月热烈地舞蹈。”

这是杨澜在笔记本里,为自己写下的注解。

1968年,杨澜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母均为知识分子。

父亲杨鑫楠,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随后被聘为援外教授,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英语系任教。杨澜的母亲是上海人,同样是教师。

杨澜出生时,父亲还在国外工作,直到她4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杨澜被送到上海的外公外婆家寄养,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童年时期的杨澜

外公外婆家,位于侯家路阁楼里。阁楼低矮,成年人在里面都站不起身。

环境艰苦,但外婆是个乐观坚强的女人。年幼的杨澜喜欢跟在她身后,耳濡目染。

有时买不起菜,外婆会端出自己腌制的笋干和毛豆;买不起新鲜水果,外婆就用便宜的价格买回一些快坏掉的桃子,带着杨澜把它们做成果酱。

夏夜炎热没有风扇,外婆坐在小杨澜的身边,摇着蒲扇哄她入睡。冬天寒风刺骨,外婆亲手为杨澜缝制棉衣,一家人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尽管父母不在身旁,但外公外婆很疼惜杨澜,用关怀偏爱驱散她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为了生计,外婆每天都打好几份工。但每当弄堂口传来卖芋泥糕的声音,外婆都会走出门去,为杨澜买回一碗香软可口的糕点。

杨澜活泼好动,喜欢跟弄堂的孩子们疯玩,每天回到家都是一副“大花猫”的模样。外公外婆很开明,从不像别的家庭指责她“没有女孩子的样”,反而肯定她开朗的性格。

杨澜和父母

10岁那年,杨澜被父母接回北京。

她依然保持着爱闯爱玩的外向性格,喜爱观察和探寻周遭的一切。杨澜的父母敏锐地发掘她的好奇心,循循善诱,引导她深入思考。

杨澜喜欢在家门口的小花园里观察植物,想当一名植物学家。父亲就引导她观察和记录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特性。

于是杨澜常常趴在地上,一观察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植物的叶子划破手指,妈妈帮她处理好伤口,但从不责备。

父母从不限制她外出玩耍,只是每次出去前,都必须完成读书任务。

从中华典籍到英美小说,杨澜的童年开始被中外名著充盈。在小学五年级,她就可以流畅地阅读英文儿童读物了。

童年时期的杨澜

杨澜不满足于阅读文字,她还想练口语。父亲建议她,每天早期半小时开口朗读。

坚持一段时间后,杨澜的英语成绩开始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这也为后来的媒体工作打下基础。

外出玩耍,读书积淀,构成杨澜童年里的主旋律。

1986年,杨澜以北京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英美文学专业,成为父亲的校友。

考上大学,然后呢?杨澜感到很迷茫:

“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井底之蛙,什么都不知道。”

90年代 北京外国语学院大门

有一次杨澜和同学结伴去北戴河旅行。大家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着大海,忽然都不说话了,静静地坐了两个小时。

杨澜觉得这就是青春的迷茫,“你浑身是劲儿,但是也不知道该往哪儿使。”

直到课堂上,许国璋教授的一番话,让18岁的杨澜醍醐灌顶。

“过去你读书都是为别人读的,从今天开始,读书是为你们自己读的。”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过充满冒险的、刺激的、丰富的一生,我要去试各种各样我没有试过的东西。”

许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大学就是要自己读书,四年读不完400本就相当于白上。”

杨澜开始在北外的图书馆一摞一摞地借书。4年400本,一年就要就要看100本,一个月得读八九本书。杨澜终日坐在图书馆里研读,从精细的专业书到晦涩的大部头,让深厚的知识面成为自己闯荡的勇气。

她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挑战英语辩论大赛并两获冠军,担任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成了大家心中的风云人物。

青年杨澜

可是,勤勤恳恳四年,在找工作的时候,杨澜却碰壁了。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已经不包分配了。杨澜骑着自行车,顶着北京的西北风,跑了好多家单位投简历,可是愿意给她机会的却寥寥。

最为灰心丧气之际,她看到央视在招募《正大综艺》主持人。她想着反正都是工作,就去试试。

评委看着她问:“你觉得自己漂亮吗?”

杨澜反问,“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漂亮?做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是吗?”

在第七场面试时,评委更是提了一个刁钻问题:“你愿意穿着比基尼上镜吗?”

很多面试者的回答都支支吾吾,或者直接不好意思开口。

但杨澜淡定自若地答道:

“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关键是看穿着的场景是否合适……如果是沙滩上,那穿比基尼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如果是在比较保守的山村,穿比基尼则不太尊重当地文化。”

凭借着这些机制巧妙又富于内涵的回答,杨澜在七轮面试中过关斩将,pk掉上千位竞争者,其中甚至包括濮存昕、英达等名人。

正大综艺节目

1990,杨澜22岁,正式成为家喻户晓的《正大综艺》栏目的主持人。

一个新世界正为她打开。

《正大综艺》时期的杨澜,留着一头温柔长发,巧笑倩兮,站在搭档姜昆、赵忠祥身边。

每个周六,她准时站在荧幕前,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开启每一期节目。

杨澜 赵忠祥 《正大综艺》

彼时杨澜才刚毕业,但已经大胆自信地在央视独当一面了。虽然她凭借出众的业务能力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欢,但偶尔也有一些泼冷水的声音。

有一次,杨澜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作者用四五页列举了“杨澜爱出风头”的“铁证”,极尽讽刺,让她很受打击。

前辈赵忠祥帮她做心理建设:

“你以后会听到各种声音,有人说你冷场,有人说你话多,有人说你笑不开,又有人说你笑太多,你满足不了所有人,只能做自己。”

这让杨澜想起之前面试《正大综艺》的时候,被评委和编导质疑过“不够漂亮”。

她虽然用巧妙的回答反击了,但回到家还是对着镜子端详自己的脸,“这怎么上电视啊!”

母亲对她说:“漂亮因人而异,都和别人一样,你不就没有特色了吗?”

杨澜开始明白,一个好的媒体人,一定要坚定地成为自己,认可自己,这样才能持续地深度思考、输出观点、传递声量。

青年杨澜

当年的电视节目对女主持的要求,更多地是当好一个美丽的报幕员。

但杨澜显然不满足于此,她提出申请,要加入到撰写主持稿的工作之中,锻炼自己成为全面参与到电视制作过程中的主持人。

《正大综艺》有很多的外景录制。

有一次去内蒙古大草原,要求拍摄策马奔腾的场景。杨澜从未骑过马,一开始害怕极了,紧紧贴在马背上。但很快,她就驾马飞扬,享受信马由缰的自由。

那一刻她很感谢童年家人们对她爬树疯玩的纵容。在人生的机遇面前,不仅需要饱读诗书,优雅规矩,也需要那份勇敢自由,收放自如。

赵忠祥看到杨澜骑马的镜头,赞赏地说:

“杨澜你再给我10个胆我也不敢这么跑。既然你现在会骑马了,我把我的缰绳交给你了”。

杨 澜 赵 忠祥 《正大 综艺 》

后来著名表演艺术家葛存壮来到节目,甚至还和赵忠祥开玩笑地说:

“老赵啊,你虽然是大牌主持人,但你旁边这个小姑娘前途无量啊。”

1994年,年轻的杨澜拿到了中国首届电视主持人的“金话筒奖”。

但也在这一年,她决定离开央视,出国留学。

杨澜留学,源于一个简单的信念:

她不想吃青春饭,希望事业是随着年龄增值,而不是不断贬值。

她坚定自己的选择,不顾父母和身边其他人的反对,毅然辞职,迈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专业。

青年杨澜

杨澜第一个学期就选了六门课,不仅要上课,还得阅读国际政治、外交、经济、传媒各领域的专著论文,每天都学到凌晨两点。

在哥大留学的这段经历和所学武装了她的头脑,让她更为深入地理解国际局势以及媒体策划和制作。

杨澜还与数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2000年那一班》,参与选题策划、拍摄、后期剪辑全程。

她用亮眼的成绩证明,自己远不止一个美丽的报幕员。

毕业那年,杨澜拒绝了包括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内的众多公司邀请,回国发展。

“作为媒体人,不管你的平台多么国际化,最终你和你的观众建立起来的共同情感、共同归属才是最重要的。”

杨澜从哥大毕业

30岁这一年前后,杨澜成为了母亲,加盟了凤凰卫视,开创个人特色鲜明的《杨澜工作室》人物访谈节目,此外还创办阳光卫视,开始创业。

多线并行,多重身份,换做别人不敢想,但杨澜还是那么勇敢而坚定。

此后阳光卫视由于长期亏空最终转卖,杨澜直言自己花了3到5年才逐渐走出阴影。

但《杨澜工作室》改为《杨澜访谈录》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开始《杨澜访谈录》只被安排了4个工作人员,却成了凤凰卫视当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开播至今,这一节目采访了中外1000多位政商、文化界名人。美国几任国务卿、英国首相卡梅伦、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姚明、刘翔、马云,都曾是座上宾。

每次专访,杨澜都做足功课。一场节目的平均“功课量”为10万至20万字计,总的阅读量大概有1.6亿字,相当于一千多本书。

杨澜

国际传媒巨头贝塔斯曼集团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米德尔霍夫上节目时, 杨澜随口提及他的博士论文《信息时代的规划问题》,引得这位阅人无数的资深媒体人惊呼:“你竟然知道!”

通过大量阅读把工作做细做实,是杨澜的访谈的基本方法论。

在采访基辛格博士前,杨澜把他的所有博士论文看了个遍,而这一切只为了“不问愚蠢的问题而已”。

杨澜与基辛格博士

有一次,董明珠在节目里表示,作为决策者她不允许自己犯错,否则她会将自己开除。

而走出“阳光卫视”阴影的杨澜则表示,自己不想过没有错误的人生。

“我很庆幸我在年轻的时候是蛮勇敢的一个人,你需要去试错,才知道边界在哪里。”

回顾杨澜的成名路,不能忽略的,还有她曾三度参与中国申奥。

1993年,她身为央视记者首度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用从小练出的流利英文讲述马可波罗游离中国的故事,发出诚挚邀请: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

2001年,在莫斯科的申奥现场,杨澜用5分钟的英文陈述,让世界选择了中国。

2015年,申办冬奥会,杨澜被要求用法语演讲第一段内容。仅有三周时间,学习一门全新语言,但她是杨澜,她勇敢应承下来。

“语法、单词、发音、语调,睁开眼睛就学,睡觉前还练,几乎着魔。”

申奥的成功,给了她最好的回馈。

最近一两年人们聊起杨澜,总离不开女性话题。

一方面是女性主题风头正盛,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杨澜在热门节目里的表现实在太过出彩。

她两度受邀加盟《乘风破浪的姐姐》总决赛,开场便用“要让世界看到我们姐姐妹妹的力量”直奔主题,改变节目高开低走的趋势。

杨澜与搭档黄晓明的一问一答,也堪称教科书的临场反应。她先是问黄晓明,见到谁最为紧张?

犀利但不过分,足够吊起观众胃口。黄晓明犹豫一会回答:张雨绮姐姐。

她又问,谁满足了你对姐姐的想象和期待?

黄晓明毫不犹豫:“可以说是杨澜姐姐吗?”

被cue到的杨澜幽默化解,一句“晓明是想说看我的节目长大的”,把高光还给参赛的姐姐们。

杨澜 黄晓明《乘风破浪的姐姐》

在节目里,杨澜抛出“女人味是谁来定义”的问题,其背后是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与叩问。

对于节目聚焦的“30+”女性群体,她甚至给出了更为漂亮的注解。

“我对青春的界定是,一个人是否有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这句话也实在太合适形容杨澜自己。第一季成团夜她根据“浪花”的主题,跟造型师提出“不如挑染一缕蓝色的头发搭配”。

前额的一缕蓝发与蓝色的礼服相得益彰,在成团夜现场优雅又带着清新,妙不可言。

那一天网络上的热议:杨澜竟然染头发了?这实在跟她平时优雅端庄的形象太不符合。而杨澜反问,“为什么不能?”

女孩子也可以玩得浑身是泥,成绩优异也可以喜欢爬树,演播厅里漂亮主持人也可以策马奔腾,可以为了读书辞去体面的工作,卫视创办失败也能从头再来。

杨澜总是优雅地赢,或许她从未想过优雅,她想的是“为什么不能”。

杨澜 《大女生》新书发布会

2021年,杨澜出版新书《大女生》。去年,她又策划并主持了《发光吧,大女生》漫谈直播综艺。

“大女生”这个概念是杨澜自己发明的。

她发现在英语中,“Big Boy”是一种社群的名称,比如有一些华尔街的金融家,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就被称为“Big Boy”。

杨澜觉得,这个时代女性也可以有更大的事业、更大的活动半径,彼此共享与交流经验。那我们可以做“Big Girl”,也就是“大女生”。

她在书里写道,自己有三个“好朋友”,分别是书籍、采访、旅行。这是大女生的一个成长的秘籍,或者说是成长的有效的方式。

这个将“女性成长”与“书籍”结合的理念,被杨澜从一而终地坚持。

杨澜和《发光吧,大女生》嘉宾

半年前她发起国内首档女性阅读主题演讲节目——“听见书的声音”。杨澜传达,女性要接受真实的、丰富的自己,不要寻找完美榜样。

在《发光吧,大女生》里,她发起话题“女生可以不守规矩吗?”,随后讲起自己小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沾了一身泥,被邻居阿姨们说“不像女孩子”。

“你永远赶不上别人的眼光。如果你被别人的印象左右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舍本求末了。”

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杨澜,都在贯彻这个道理。

杨澜

如果说他人的眼光是一把标尺,年幼的她不在意,后来的她能读懂也能看穿,但依然不用这把标尺衡量自己。

因为世界瞬息万变,连标尺自己都在变。杨澜能赢,因为她是自己的定海神针。

在这个节目里,有条飘过的弹幕,说杨澜是自己的榜样。

杨澜马上回答:“我不做榜样,我只做杨澜”。

参考资料: 虎 嗅APP:杨澜:53岁,与时间和解;麦子熟了: 看了52岁杨澜,才明白什么是最高级的女人味!

本期作者:笑风生

编辑丨审核: 夏夜飞行

░人物篇▒

░杂志篇▒

░ 话题篇▒

░ 热门征稿▒

投稿指南丨 人间thelivings

其他征稿合集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