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电子董事长刘曙峰:大模型发展由场景驱动 期待诞生“杀手级”应用

每经记者:叶晓丹 每经编辑:魏官红

过去两年,以AI(人工智能)技术和生成式大模型为代表的科技浪潮席卷国内外,科技发展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正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即将迎来成立30周年的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恒生电子,交叉感受着两个行业的潮涌和波动。

梳理近30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恒生电子董事长刘曙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提到了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信息化、网络化、数智化。时至今日,这一发展进程并不是渐进式,而是更多呈现出波浪式推进。

不同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深浅不一,当谈及数字化会不会拉大企业之间的发展鸿沟时,刘曙峰坦言,有这一可能性,但技术迭代,也为“船小好掉头”的中小机构带来更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2023年,恒生电子推出金融大模型LightGPT和大模型中间件光子。大模型如火如荼,对于开源闭源的模型路径,业内一度争议不止。但眼下,大模型应用场景的开发和寻找,在刘曙峰看来,是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C端和B端模型应用入口,呈现了不同的发展阶段。C端会不会产生“杀手级”模型应用入口?原生的模型应用何时到来,成为他持续观察的方向。

“要做技术公司里最懂金融,金融行业最懂技术的公司。”这对强调工程师精神的恒生电子而言,是冠冕也是压力。如何持续保持技术的敏感性,保持对行业、对业务的专注和耐心,刘曙峰分享了他的“攻守道”。

大模型应用真正的发展由场景驱动

NBD:当前的AI大模型技术被认为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在经历了2023年大模型百花齐放后,2024年行业大模型的应用落地成为市场关心的焦点,譬如推理训练成本、数据质量、应用场景等,恒生电子也推出了自己的金融大模型LightGPT,就金融行业应用而言,当前在金融大模型领域,更重视哪些层面的突破和发展?

刘曙峰:大模型的应用,对大部分的企业来说,有外部业务用户端和内部运营两个方面的应用,这两个方面的应用是可以同时展开的。

业务应用端的发展因为涉及外部环境,涉及用户的行为,大模型在用户应用端推广的过程会更具挑战;而在内部,充分利用大模型技术突破带来的优势,实现降本增效,往往这样的路径会更短,也更容易看到效果,在过去两年,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对行业的观察,都注意到这一变化。

另一方面,不管是基础大模型,还是针对金融行业训练的行业大模型,大模型本身的能力已经跨越了“好用”这个临界点,接下来我认为关键的点在于如何让大模型用起来、跑起来。未来2至3年,很可能是大模型应用爆发的窗口期。

NBD:大模型在应用端的发展,在您看来,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刘曙峰: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场景来真正提升客户的使用体验,是当下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点,也是大模型应用能不能发展起来的一个关键要素。

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要去发现大模型应用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能够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而且能够不断把服务延伸下去,大模型应用发展本质上是由场景驱动的。这可能也是每一个新的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普遍性现象——即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这个视角来观察,当前金融大模型的应用仍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而这也让我们看到可应用场景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不论是对客户的服务,还是公司内部运营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多应用场景,而且这些场景的验证过程还在持续的过程中,我们对未来两三年金融大模型场景应用的发展应该充满期待。

NBD:对标国外金融领域的大模型发展,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

刘曙峰:我们最近确实也调研了一些国际上的大模型的应用情况,总体来看,国内外对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基本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

国外对AI的研究和应用,从发展历史和深度来看,比国内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大模型把大家的起跑线又拉平了,所以国内外当前在金融大模型的发展阶段基本差不多,后续就看谁能够更快、更好地找到应用场景,能够让它真正有一个应用上量的过程。

面向C端的大模型可能诞生“杀手级”应用

NBD:今年年初,业内一度对大模型开源和闭源路径的选择存在争议,现在行业对这一路径之争怎么看?

刘曙峰:当我们讲开源还是闭源路径时,大家讨论的是模型的选择,但我个人觉得模型今天已然不是短板了,应用场景的发现和运营才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去满足客户对大模型应用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机构对其具体能创造什么价值还不够清晰,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和创造更多实际应用。

此外,当我们将金融大模型的服务推广到C端时,还涉及一些合规的问题,这不仅仅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都是一个普遍挑战。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金融大模型面向B端基于效率提升的应用发展会更快,面向C端的模型应用可能会慢一点。但往往面向终端用户的,是能够产生“杀手级”的应用,因为最大的入口在这里,大家的关注度也会更高,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去观察和跟踪的一个市场变化。

NBD:之前我们看到市面上面向C端的大模型应用,在通用性和娱乐性方面有着还不错的表现。大模型带来的改变,似乎正在慢慢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

刘曙峰:没错,所以这就是大模型、小应用,实际上是可以从一些小的切口切入进去。

另外,在当前这一阶段,我们注意到,很多模型应用是嵌入式的,在不改变原有流程的情况下,企业嵌入大模型的工具来提高效率,或者提高使用体验。

我们也非常期待大模型原生应用的入口。原生应用,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它会是什么样真正“杀手级”的应用?这非常值得期待,因为这是一次代际的技术升级,它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而这一结构性变化,会以原生应用入口的变化呈现出来。

目前大模型可能对我们带来的一个影响,我们叫语控万数,大家会思考对话框会不会成为一个原生的应用入口?

其实在搜索领域,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大模型带来的一些变化,那么何时我们能创造一个原生的大模型金融服务入口,这也非常值得期待。

AI大模型的这一轮科技浪潮,实际是新的生态和代际变化的演化过程,这个新时代可能很快到来,也可能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技术发展风起云涌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NBD:从当前这一轮科技浪潮来看,技术的发展对恒生电子的业务结构会不会带来新一轮重塑?

刘曙峰:我们提出“更多一流产品、更加满意客户”的“恒生愿景2030”。

“更多一流产品”强调的是我们的业务边界,它有一个扩展过程,金融市场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两个核心领域来看,财富管理从以交易佣金为基础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驱动阶段,资产管理则从收益驱动转向风险驱动。这也意味着,整个金融科技体系的构建,从以交易为核心,转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驱动模式。

过去30年系统建设的核心是交易,恒生电子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那下一个阶段,我们要做更多前瞻的探索。比如说数据服务,因为风险离不开对数据的使用和计算;比如说模型的构建;比如说组合管理体系的构建,这中间必然也伴随着整个流程的重构。在原有交易平台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构建中前台的投研、投管、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的核心业务系统。我们期待在未来3到5年,甚至5到10年内逐步完成这一转型,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更多一流产品”不仅指物理上的新产品推出,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展望。

NBD:恒生电子横跨金融和科技两个领域,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科技发展狂飙突进,新一轮AI浪潮奔涌而来,而金融行业在过去两年则进入了调整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对恒生电子而言,两个行业分化又交叉,你身处其中最深刻的感受是怎样的?

刘曙峰:中国金融市场从高速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转型过程很难避免会有一些阵痛和波动,也会有更多的挑战。

一方面我们要适应这种波动,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要深刻地认识高质量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的差异性。高速成长阶段,往往只要你去做,总会是对的,因为总会有机会。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企业要更聚焦、更有质量地去做事情,你才有机会更好地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核心能力在哪里,如何去发展核心能力,使其变得更强,同时我们要去思考、去观察,未来成长的部位在哪里?因为这个阶段,不是所有的部位都有成长性,它有特定的方向,找准了才具备更多的机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方向和愿景。你最终要去向何方?明确这一点,专注、持续地去做。就像你刚才讲的,这两年尽管行业看起来面临一些转型和挑战,但技术发展风起云涌,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面对结构性调整,应有耐心和决心进行长期布局,最终在新的体系下实现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发展。

NBD:目前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呈现出分化的行情,部分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建设程度较深,数字化对一些金融机构而言,已成为新基础设施的存在,但有的机构可能仍停留在较为浅表阶段,这会不会加大机构之间的发展差距?

刘曙峰:从现象来看的话,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状况,也就是说,谁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去赋能业务发展,谁就可能获得更好的机会。

但是我想强调的另外一方面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也在越来越普惠,对新技术采用的门槛在不断降低。所以我们能不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拥抱技术带来的变化,利用新技术,包括技术的普惠性带来的机会,这很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一些中小的金融机构可能更具优势,因为它更灵活。“船小好掉头”,所以中小金融机构拥抱科技的态度非常重要,甚至数字化转型可能也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这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