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不想卷入中国内战 也不要蒋失去金马

一九四九:中国革命之年(时报出版)

虽然中国大陆和台湾在一九四九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双方仍然保留了一个共通之处:由于国共长期斗争的血腥过往,以及各自都声称自己才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相互之间有着根深蒂固的敌意与仇恨。蒋介石和国民党不断声称将以武力「光复大陆国土」,而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同志们也以同样的方式传达他们「解放台湾」的决心。双方的宣传都毫不留情,且充斥着恶毒的谩骂。

双方很快就相互考验对方动武的勇气,以及各自的后台靠山(美国和苏联)涉入中国内战的意愿。一九五四年,就在蒋政府即将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的前夕,解放军对国民党控制的金门岛进行了猛烈砲击,史称「第一次海峡危机」。为了应对这次危机,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决议,允许美军防御台湾和澎湖群岛以外的中华民国领土(福建省金门、马祖)。华盛顿并不愿意因为这些领土而被卷入与中共的战争,但同样也不希望蒋丢失这几处地方,因为它们对于防卫台湾至关紧要。

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决定再次砲击金门,以检验美国对蒋介石的承诺是否算数,这次还增加海上与空中封锁。当国、共两军的战斗机激烈争夺空中优势时,美军第七舰队的船舰将运补金门的人员与器材送到距金门不到三英里处,再由国军的船舰接手,完成最后一段行程,以对岛上驻军进行补给。毛泽东对国民党守住金门的决心深感讶异,同时也对苏联不支持他砲打金门感到愤怒,于是解除对金门的封锁,并将砲击改为「单(日)打双不打」。台湾海峡的现状就在福建的对峙局面中保存了下来。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一九七○年代初,当时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和解,首先是理查.尼克森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季辛吉于一九七一年访问北京,接着尼克森总统本人在一年后也亲自访问中国,从而改变了局势中各方参与者的状况。此时华盛顿已经放弃长达二十余年阻挡中共进入联合国的努力,于是在一九七一年十月,联合国投票表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代表,并驱逐台湾的代表。

尼克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的代价,是废除与中华民国的共同防御条约,以及正式外交关系。在尼克森看来,能够在与苏联对抗的大局中获得北京(谨慎)的支持,并且开始从越南撤军,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之后在一九七九年三月,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责成美国政府对中国试图以武力手段统一台湾表达「严重关切」,并承诺对台湾政府提供武器,以使其「保持足够的自我防卫能力」。这部精心设计制定的美国国内法,至今仍然是台湾安全的基础。但是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为台湾以「中国」自居的假象给了致命一击,并加速中华民国从国际舞台上退出。

中国在一九八○年代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有类似的效应。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引领共产中国走向新局。不但毛泽东已经去世,而且他所代表的大部分事物看来也随之而消逝。经过数十年的封闭和自食其力,中国现在要「走向世界」。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故事,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向世界其他地区指出有利可图的商机。香港、台湾和其他地方的华人商业领袖迅速掌握了这样的机会。事实上,中共领导人在推动改革开放时,就考虑到这些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吸引一九四九年离开大陆的若干资金与人才。

邓小平还向台湾方面提出「和平统一」的新条件:只要台湾同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那么除了国旗、国号与外交政策之外,台湾可以保留一切原有的生活方式。中共领导人希望,台北国民党当局会因为近来的外交孤立,而能够接受大陆的提议。不过,邓小平也警告台湾领导人,北京拒绝排除使用武力统一台湾的可能性。

蒋介石去世后继起领导国民党的蒋经国,拒绝了大陆这一提议。小蒋于一九八六年启动改革:宣布解除戒严,允许反对党成立,并且取消对媒体的限制禁令。国民党向来宣称台湾是「自由中国」,国民党人很快就会声称,他们主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原先蒋介石在一九四八年时为了「动员戡乱」、赋予他更大权力而制订的宪法《临时条款》,终于在一九九一年时废除。然而讽刺的是,台湾的民主化运动,使得未来(自愿)与中国大陆统一,将取决于是否为台湾选民所接受,而非领导人的意向所能主导。(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