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见丨“计算”还是“算计”?算法不能走反方向
(原标题:华山论见丨“计算”还是“算计”?算法不能走反方向)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等六大方面,无一不是当下算法领域较为突出的负面问题,已受到全社会广泛关切。
“算法”变成无情“算计”现象的出现早已不是一日两日,细数治理“痛点”,“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水军刷榜”“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都令人深恶痛绝。
就拿“信息茧房”来说,打开短视频App,都是你“爱看”的类型;进入购物App,满屏充斥的好像都是你“想买”的东西;资讯平台上也都是你“爱读”的信息……更可怕的是,算法优化运用的进步速度远比治理要快得多,现在平台的智能计算可以做到动态跟踪、无痕植入。比如用户可能只是在某一主题的短视频页面多停留了几秒钟,或者在购物平台上偶然搜索了某件商品,接下来便是源源不断的同类推送、相似推荐、私人定制。相比几年前的“懵然不知”,如今用户常常是深知症结所在却似乎“束手无策”,甚至无法拒绝、无权选择,只能无奈接受,最终产生了一种插翅也难逃出算法“围墙”的无力感。
再如,“大数据杀熟”一直以来都将个人画像信息当作随意宰割的“唐僧肉”。近两年用户投诉外卖、票务预订等平台价格“千人千面”的情况不断,平台方往往回应称“不排除价格投放错误”“不排除账号领取过大额优惠券”等,言之凿凿,说服力却甚微。在这一问题的解释权上,平台始终处于优势一方,外部的监管和投诉面临着“查清难、判定难、维权难”的困境,使得看似是“优惠”的套路总是精准收割大量金钱。
如果说这是典型的“算法歧视”,那么针对“一老一小”的诱导沉迷则堪称“算法霸凌”,此外在饭圈领域,违规炒作各类榜单变成常有之事,伪造数据实施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愈发猖狂……究其原因,网络平台过度享有“算法权力”,缺少严格的“算法约束”。算法之困不仅是“行业事”,更是“社会事”“国家事”“人民事”。
为了管住算法背后不安分的手,有关部门“有形之手”的介入从未停止。2022年3月1日起,《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项规定的问世意味着极大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保护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2024年7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合规自律公约》发布,是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开展的进一步引导,有利于维护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切换到平台角度,对“趋利”和“趋善”的权衡也是它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12月17日,一则《关于骑手过度跑单强制下线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美团回应称已在部分城市试点优化疲劳管理机制,饿了么则表示在今年8月已经上线了骑手休息的相关措施。可见外卖平台正在探索一种关于外卖员健康权益保障的新机制。外界对这项“连续工作时间过长要求强制休息”的制度存在褒贬不一的评价,但从初衷和导向来看,此类做法不失为一种“让算法变得人性化”的良性路径探索。
对算法的治理不能“管死”,对症下药才是正解。此次“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再次从导向正确、公平公正、主体责任压实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为的就是把权利还给用户,把流量变得透明,让榜单真正可信,让“黑箱”不断“开箱”。我们要时刻牢记电影《楚门的世界》带来的启示,虚拟世界、“容器人”统统要不得,保持理性思辨,对“唯算法论”说不,才能在技术里收获快乐与正能量,追寻社会真实和自由进步。
总之,正向的“计算”引人向上向善,反向的“算计”只会引来动乱。为了让算法走对路、走好路,多方合力和长效机制的监管也必须一直在路上,制度要一细再细、一管再管;平台要一查再查、一审再审;用户要一看再看、一想再想,才能一起解好“算法治理”这道必答题。(文/高思雨)
编辑: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