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年前的计算器! 清华简《算表》可乘除、开方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北京清华大学7日公布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的研究成果,其中《算表》被认定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实用算具,不仅可以将乘法转变为简单的加法,还可用于除法及开方(平方根)运算

根据《京华时报》报导,《算表》由21支竹简组成,其中17支保存完整,另有4支入藏时已有些残缺,不过根据分析研究,可以对残缺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全。

清大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说,利用这套《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乘积,还能计算包含分数「半」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功能超过了以往发现的「里耶秦简九九乘法表」和「张家界汉简九九乘法表」等古代乘法表。

▼《算表》局部。(图/清华大学宣传部)

清大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介绍,《算表》竹简交叉构成21行、20列,行、列交叉再形成400多个长方格,由此可分为3个功能区,包括乘数被乘数个位、十位区,引线区及运算结果区。

李均明,就乘法而言,只需用孔中穿出的引线横平竖直把相关的乘数与被乘数联系在一起(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个位数与十位数分别引线),再将诸线在结果区交叉点上的数位加在一起,即是最后的运算结果。

《算表》形成于西元前305年左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认为,该《算表》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先进的。

据报导,清大这次公布的文献还包括《筮法》,内容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不同于《周易》的卜筮方法

▼最早「八卦图」。(图/清华大学宣传部)

清华简是清大校友赵伟国2008年7月所捐赠的,这批在海外流散多年的战国竹简,总数约为2500枚。其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公分,最短的10公分左右。

清华简包含《尚书》、《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和许多历史著作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因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没有受到「焚书坑儒」影响。

清大2011年首次发布了《尹至》、《尹诰》、《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等9篇文献,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随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收入失传2300多年的历史著作,清大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将之命名为《系年》。

去年1月,清华简第三批研究成果发布,其中《傅说之命》3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是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