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部撤「15种树易制造臭氧」公文 学者:种树应考量环境特性

▲环境部提供15种「易制造臭氧」植物挨批,学者认为,不应只用单一指标作为评估标准。(图/环境部提供)

记者许敏溶/台北报导

环境部日前发函公布15种避免造成空污树种引发争议,环境部决议发函废止。学者表示,从减少空污效率而言,种植树木不能只考量异戊二烯(Isoprene)排放量,也需考量植栽所在的环境特性,例如在都市地区,减少异戊二烯排放量,对臭氧生成量减少才有较大效益,且不应只以单一指标作为评估标准,以免造成大众误解或形成错误政策。

环境部委托成大研究案,日前发文给相关政府单位和各县市政府,指台湾肖楠等15树种因为「异戊二烯」排放率高,易衍生臭氧而影响空品,建议尽量避免种植。消息传出引发反弹,更被学者批评「本末倒置」,环境部今天邀集学者专家讨论后,决议将函予以作废。

台湾最佳环境科学家之一、中研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志忠指出,国内外众多研究显示,植物排放的异戊二烯与辐射、温度以及树种有密切关联,且植物会随周遭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加异戊二烯排放量。在高温亚热带及热带都市,植物所排放的异戊二烯生成臭氧的量及对空气品质的负面影响,理论上很可能远比温带都市来的大。

张志忠进一步说明,全球不同城市在不同季节,异戊二烯约占生成臭氧总量比重有很大差异,一篇研究观察台北都会区植物排放的异戊二烯浓度对臭氧生成影响,相较于世界上其它温带都市及乡村地区的夏季异戊二烯平均浓度,在高温亚热带的台北都会区夏季白天时期,观测到的异戊二烯更高。

不过,张志忠指出,种植树木不能只考量异戊二烯排放量,也需考量植栽所在环境特性,且环境中空污不只臭氧,悬浮微粒也是重要污染物质,不同树种滞尘量效率(拦截微粒、净化空气)优劣也可作为改善空污的考量之一。

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孙义方认为,成大这篇报告在说明绿化好处及价值,但植物是否真的会造成臭氧增加,还需要更多研究。植物提供陆地生物生长、存活、繁殖所需的一切,固碳或是减少空气污染只是其对生态系服务提供的一小部分功能。若要评估植树造林功能或是选择适合树种,应从多方面考量,不应只以单一指标作为评估标准,以免造成大众误解或形成错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