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暴毙,豪格与多尔衮争帝位,为何最后胜出却是六岁的福临
在封建社会,皇帝突然暴毙身亡,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件,而如果其生前还没有明确的指定太子,那么两者互相加持,将会引发朝野的极大动荡危机,以至于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局面。在这一点上,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
而1643年的清朝,恰好也遇上了这种突发情况,被史书称为“长益神勇,善骑射”的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暴毙于盛京,时年52岁,由于其到死也未立过太子。因此,刚刚诞生的满清政权迅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状态。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六岁的小娃娃最终笑到了最后
皇太极死后,皇族宗室们蠢蠢欲动,既然“先帝”没有指定太子,那就意味着“能者居之”,大家都有机会。这其中,皇长子肃亲王豪格正值34岁壮年,且屡立战功,堪称帝位有力的竞争者。
而另一位“候选人”似乎比起豪格更具个人魅力,这就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比豪格这个侄子还要小三岁)。这位后来被乾隆赞誉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的青年王爷,除了军功卓著,更是曾担任吏部尚书一职,行政经验丰富,且很有大局观念和战略思维,这在当时的满清宗室内可算凤毛麟角,这也是皇太极在对其忌惮的同时又不得不放手重用的原因。而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前,也对这个十四皇子器重有加,甚至有努尔哈赤本来想让多尔衮继位的野史传说。
当然最后的结局却是,豪格没有上位,而在各方面都更具帝王之相的多尔衮最后也没有上位,反而是庄妃的儿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笑到最后,成为了皇帝。
上图_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
“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野史段子
正因为出现了如此反常的一幕,因此一直以来的各种八卦段子也是满天飞。多尔衮和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当然这个真名远不如野史给她杜撰的名字“大玉儿”有名)本来是青梅竹马的一对,结果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做了庄妃,成了多尔衮的嫂子。
而多尔衮一直对庄妃痴心一片,不仅处处暗中帮助庄妃,还在关键的时候为了庄妃,将皇位主动让给了庄妃的儿子福临。不仅如此,多尔衮更是在日后为了庄妃福临母子打下了天下,而他自己到最后也只是甘于做个摄政王,到死也没有篡位。
诸如如此的故事,自清初的时候就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出现了“太后下嫁”这样位列满清“八大疑案”之首的传说。后世的各种传说故事,以致于今天各种烂大街的影视剧作品更是将这段野史渲染的栩栩如生,以致于多尔衮成为了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范。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上图_ 朱祁钰(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
从继承顺位来看,“兄终弟及”的多尔衮根本不如“父子相承”的豪格
在古代,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父子相承一直都是皇位继承的主流,而兄终弟及只是辅助,而且一般都出现在一些特殊非常时期。以明朝为例,朱祁钰以皇弟身份上位是因为皇兄朱祁镇兵败被俘,而太子朱见深当时年纪幼小不足以应付瓦剌大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局面,因此才得以上位。而朱厚熜上位则是因为朱厚照生前既没有子嗣,又没有亲兄弟,因此他这个堂弟才得以捡漏。
因此从身份上来看,尽管豪格的生母后来被皇太极所休妻,但毕竟是皇长子,还是要比多尔衮皇弟的身份要占尽优势。因此,多尔衮向正黄旗出身的重臣索尼谋求支持时,索尼毫不客气的断然拒绝,还表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上图_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
从实力来看,多尔衮也处于下风,并无优势
多尔衮主要的支持者,在于自己同父同母所生的弟弟多铎、哥哥阿济格,以及苦心经营多年的正白旗、镶白旗两旗的兵马。多尔衮三兄弟都是能征善战,多尔衮自不必说,多铎后来还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两白旗的兵马也是身经百战。但除此以外,支持多尔衮的寥寥无几。
而豪格这一边,作为皇太极亲自统帅的嫡系正黄旗、镶黄旗两旗是其绝对的支持者,索尼还拉上鳌拜,并联合其他六位两黄旗重臣搞了个歃血为盟的八人“小圈子”,并扬言“原生死一处、立肃王维君”。除了两黄旗,资历最深的宗室,清太祖次子礼亲王代善也表示豪格 “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而另一位老资格,郑亲王济尔哈郎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而其他各方势力也基本持相同的立场。
由此可见,从实力对比上看,多尔衮一方其实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真就撕破脸皮开战,多尔衮一方可谓凶多吉少,会面临被其他各旗兵马围殴的局面。
上图_ 镶白旗
福临继位对于多尔衮来说是最佳结局
因此实际上,多尔衮无论是法理还是实力上,帝位的希望相当渺茫。因此,尽管多铎、阿济格一再领衔两白旗“规劝睿王当即大位”。但多尔衮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如果强行上位,必然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不仅自己这一派最终会失败,而且内斗也会导致新生的清政权蒙受毁灭性灾难。
但同时,自己与豪格明争暗斗多年,早已势同水火,豪格一旦上位自己这边也就是案板上的鱼肉,可谓“若立肃王,我等均无生望”。可以说摆在多尔衮面前的是进退两难的“死局”。
上图_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
然而,在一片大好形势下,豪格竟然公开谦让道“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当然以豪格的前后的表现看,他并非是真的“高风亮节”,而是假惺惺的推辞。他认为接下来大家会主动开始“劝进”,然后自己再“顺应民意”上位。
但事实证明,豪格的想法比较天真,他这一主动表态,多尔衮立马就坡下驴,当即表示豪格“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这是你自己说的不当皇帝,那就如你自己的愿。豪格没想到多尔衮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被怼的真是哑口无言。可见豪格虽然军功卓著,在政治斗争方面还是稚嫩的多。济尔哈郎对其“性柔,力不能胜众”的评价还是颇有些道理的。
上图_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顺治皇帝
接下来,多尔衮直接抛出了一个新结果“当立帝之第三子(福临),而年岁幼稚,吾与右真王(指济尔哈郎)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番话首先是明确表示了自己不做皇帝(其实也坐不上),向大家表达了自己的“大公无私”。
其次是确立了福临这个娃娃当皇帝,既是断了豪格上位的念想,也是向支持豪格的大众“服个软”,福临毕竟也是皇太极的儿子,还是符合“父子相承”这一原则的。况且庄妃不仅比较得宠,又是蒙古科尔沁出身,符合满清“满蒙联合”的一贯方针。
最后,则是明确了自己将来的地位,是辅政王,福临毕竟年纪太小,因此需要我去辅佐。值得注意的是另一“辅政王”多尔衮建议的是济尔哈郎,此人只是清太祖的侄子,而非直系子嗣,因此从“血统”上要远逊于多尔衮。由其同为“辅政王”,要比代善或者豪格来出任这个角色,对自己的威胁要小的多。
上图_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这一套操作可谓秀出天际。妙就妙在,本来根本就没有机会上位的多尔衮硬是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顾全大局主动放弃皇位的大度英雄。当然,出于对自己主动放弃皇位的“补偿”,让自己当个拿权的“辅佐王”也是理所当然。同时,还将死对头豪格彻底压制。多尔衮真堪称是政治PUA的大师,虽然其最终没有上位,但是依旧可以算是最后的大赢家。
皇太极当时给其亲王的封号“睿”还是恰如其分的。多尔衮的政治手腕,确实也比起豪格高的不是一点半点。当然从大局上看,如此结局也避免了满清为了皇位发生内战的局面。可谓“于公于私”,都是一个很好的处理结果。
由此可见,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为了儿女私情主动让位,有的只是多尔衮在深陷“死局”的情况下通过精心谋划去反败为胜。以“恋爱脑”的思维方式去解读这位枭雄的操作和心态,实在只是“徒增笑尔”。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著
[2]《历史上的多尔衮》,纪连海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