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割完昏迷3天,醒来后得知皇帝退位了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割完昏迷3天,醒来后得知皇帝退位了。这是一段极其残酷的人生经历,令人扼腕叹息。一个贫困农家子弟,为了谋生出卖男根,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本以为可以在宫中度过一生。岂料清朝覆亡,他醒来时一切都已改变。皇权已然不再,他的牺牲和期望都随之化为泡影。面对巨变的命运,这个可怜的太监又将走向何方?他余生的经历究竟如何?这一缺憾的人生,最终将迎来怎样的结局?
一、牺牲年少,割去男根只为求生
嘉庆年间,孙家是淮安城里盘根错节的一个普通农户。祖上几代勤勤恳恳,总算在淮阴大地上打拼出一方田园。可惜天不从人愿,一场瘟疫袭来,夺去了孙家仅有的两头老畜。孙父孙长春正当壮年,家中唯一的劳力顷刻间被剥夺。为了维系贫困的家计,他只得携妻子长女徐氏到别处求援。
谁知命途多舛,孙长春一去竟遇上了强盗,全家被掳去做了人质。强盗凶残无度,逼孙长春卖田还债。眼见自家的血汗田地就要尽被掠夺,长春气不过横加阻挠,招致强盗怒火,被打得头破血流,整个人瘫在泥地上不省人事。
孙家的长子孙耀庭,那年才十三岁,便目睹了这一幕。他咬紧牙关,挡在母亲身前苦苦哀求,可强盗们对他这个半大不小的男童视而不见。强盗们将所有值钱的东西尽数掠去,就连家中仅存的那些陈旧破烂,也被拿去当了柴火。孙家一夕之间,家徒四壁,连个遮风挡雨的窝棚都没有了。
在那以后的漫漫长夜里,长春伤重难愈,孙家的生活再也回不到从前。他们曾经的田园也被强盗卖给了地主,徐氏攥着那几文铜钞,啜泣不止。孙耀庭年纪尚小,看着家里这遭遇,却也意识到眼下的困境有多么绝境。他不想让母亲就这样熬下去,可是他到底该怎么办?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村里有人给出了一个主意——既然他们家里实在是太穷了,那不如把孙耀庭卖给东阳镇上的当家,做个太监谋生?
二、宫中务役十年,生活虽得维系尚有盼望
孙耀庭割去男根后,第一次醒来时只觉得浑身上下无处不疼。母亲徐氏守在榻边,眼眶红肿,不知是因为担心儿子的性命,还是为儿子前途的失去而伤心。孙耀庭强撑着精神,想要说些安慰母亲的话,却被一阵剧痛生生逼了回去。
在昏睡与半梦半醒之间,孙耀庭不时会听到村里人窃窃私语,说是京城里发生了大乱子,皇帝被赶下了龙椅。他虽年纪尚小,却也懂得皇帝对于王朝的重要性。他隐隐约约猜到,这场乱局说不定会影响到自己去北京谋生的前程。
果不其然,等到他伤势初愈,踏上了去京城谋生的漫漫长路,满目都是战火肆虐后的废墟。沿路的村镇衣冠不整,行人无精打采。一问之下,原来那就是辛亥年间的动乱所致。京城里一时竟也乱作一团。孙耀庭打听到,紫禁城里的那帮老太监如今也不知所踪。
眼下局势尚未稳定,孙耀庭在京郊一家客栈里干杂活度日。他虽已割去男根,却也只能暂时将当太监的想法搁置一旁。生存才是当务之急,等时局好转了,他再作打算不迟。
不过好在孙耀庭身手不凡,勤恳好学。他很快就获得了客栈老板的赏识,被派往北京城里的分店打理账务。就这样,孙耀庭在北京城里住了下来,默默期盼着哪天能有机会进入那紫禁城,做一名正儿八经的太监。
机会果然就这样来了。北洋政府上台后,为了稳定旧上层的心神,特意对仍留在紫禁城中的那帮遗老遗少网开一面。这些曾经的权贵们虽已失去昔日的尊荣,但在新政权的照拂下,生活却一点也未见曾受Loss。他们仍然衣食无忧,过着与从前别无二致的日子。
孙耀庭得知这个消息,立刻自告奋勇,要去给这帮老人伺候。他知道,只要能进入紫禁城里效力,就算自己已不复完整,将来的生活也总归是有着落的。果不其然,凭着过人的机警和勤奋,孙耀庭很快就赢得了那些遗老的欢心。于是,这个本已割去男根的年轻人,竟然真真切切地成为了一名太监,开始在紫禁城里伺候那些昔日达官贵人的生活起居了。
三、太监生涯受新旧交替影响
在宫中侍奉那些曾经的权贵们,孙耀庭用自己的勤勉和忠心赢得了主子们的赏识。他们对这个年轻的太监甚为器重,不但将一些贵重的活计交给他,有时还会分他们一些特殊的补贴。
得蒙这等恩惠,孙耀庭自是万分感激。他更加兢兢业业,生怕有任何闪失惹人不快。那些昔日的权臣们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年轻人,也常常感叹他们的那个朝代真是错过了一个人才。
时光荏苒,就这样,孙耀庭在紫禁城里服务了整整十年。北洋政府对于皇室遗老的优待政策一直未变,这群曾经的权贵们仍旧过着与先前别无二致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渐渐老去,有的竟也相继离世。紫禁城里的宫人太监们开始慢慢减少,失去了补充的来源。
就在这时,曾经的"傀儡皇帝"溥仪决定离开紫禁城,自此北京城里再无旧朝余孽。北洋政府不再为了讨好遗老而对宫人开恩,紫禁城里的所有太监宫女全部被遣散,他们将分文未得。
作为最后一批太监之一,孙耀庭本该和其他同伴一样流落街头。但他苦心服务多年,赢得了主子的赏识,因此特意获得了一笔津贴,以维系自己最基本的生活。
不过,尽管如此,孙耀庭仍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千钧一发。清朝覆亡十余年,宫廷体系几近全面瓦解。作为镌刻着旧制度印记的存在,他们这些阉人在新社会注定将像一群"遗老遗少"一样被渐次遗忘。
为了谋生,孙耀庭曾想过回乡,却被村人们冷眼相待。在那个动荡年代,做太监本就是个污秽不堪的职业。更何况,孙耀庭割去男根之后,根本无法在家乡重新安居乐业。在村人们看来,他已经不再是个彻底的男人,也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了。
于是,他只能继续留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太监们租下一间破庙,相互拾掇着度日。他们或是到处替人干些杂活,或是凑钱开一间小店铺做些微薄生意。可惜天不遂人愿,这群阉人的处境终究引来了外人的耻笑与排斥。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小,收入日渐微薄。
四、漂泊流离寻根未果,命运多舛
随着时光流逝,孙耀庭所在的那群太监渐渐老去凋零。他们靠着从紫禁城分到的那一点儿补贴和杂役勉强维持着生计,却也时常觉得生无可恋。阉割带来的耻辱和身体上的残缺,注定了他们在新社会无法被当做正常人对待。
有一年,孙耀庭听说家乡淮安的田园重新开垦了,于是他满怀期盼,准备回去看看。谁知当他踏上祖籍之地,那里的景象已是面目全非。满目疮痍的房屋翳楚参天,路边行人衣衫褴褛。问起村里的老人,才知道那是几年前的一场兵燹所致。
孙耀庭原本的老家早已荡然无存,就连当年被强盗霸占的那点田产,如今也落入了他人之手。他四处寻觅父亲和母亲的下落,却怎么也查不到一点线索。看来,他们这些可怜的农人,在那几年的动乱中早已厄运垂暮。
望着眼前的一片凋敝,孙耀庭万分惆怅。作为一名阉人,他已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谋生。而他唯一的亲人,恐怕也已在那几年的战火横行中香消玉陷。他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的依归。
重新回到北京后,孙耀庭的生活陷入了更加困顿的境地。多年以来,尽管过着清贫的日子,但他作为太监的身份却总还给他一些颜面。然而如今,那最后的颜面也荡然无存。紫禁城内的宫廷体系已然瓦解,连他们这些遗老遗少也早已被新朝所抛弃。
在街头巷尾行走,孙耀庭时常遭人白眼和奚落。有的小孩甚至拿石子砸他们这群"东西"。生怕受辱,孙耀庭只能躲在家中,整日独自饿着饥肚。朋友们纷纷离世,他觉得生存已然没有希望。
正当他对人生彻底失去信心之时,北平一家慈善团体发现了他们这群可怜的阉人。他们看到这些遗老遗少的悲惨处境,深感同情,便主动为他们征求救济。
五、最后一名太监在慈善机构获得heimeng
那家名为"京华同善会"的慈善团体发现了北平城中这群遗老遗少的可怜处境后,立即伸出了救援之手。会长是一位热心仁厚的老人,他发现这些阉人无家可归,生活陷于极度贫困,于是决定收留并资助他们。
孙耀庭和其他几名同伴都被安置在了"京华同善会"开办的一处简陋庇护所内。那里环境虽然简朴,但至少有一间瓦房和几间草棚可以遮风挡雨。会里还定期发放一些粗糙的口粮,让这群阉人免于挨饿受冻。
孙耀庭领着同伴们在这里住了下来,过起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他日日都会去帮会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杂役,以表达自己对于慈善人士的感激之情。
除了居住和伙食得到了基本保障,孙耀庭和其他阉人还能在庇护所内接受一些文化教育。会里有一些资深人士,不时会给他们这群文化程度极低的可怜虫讲解读书识字的道理。
尽管岁数已高,孙耀庭却格外珍惜这种机会。他曾经在紫禁城里服务,虽然生活过得去,却从未有过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如今能在这个年纪重拾学习,他觉得是莫大的幸运。
孙耀庭学习很用心,很快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字。他不时会跟庇护所里的一些善长者请教一些疑难问题,而那些资深人士也很乐于传授自己的知识给这个渴求知识的老人。
除了读书识字,孙耀庭还学会了一些手艺,比如编织草绳、剪纸等。他时常利用这些手艺赚取一些微薄的外快,以补贴自己在庇护所的生活费用。
就这样,在"京华同善会"的资助下,孙耀庭和其他几名同伴终于度过了最后的晚年。尽管生活依旧清贫,但至少有了安身之处和基本的温饱。作为最后一批太监,他们在这个充满仁爱的慈善机构里,总算获得了一份临终前的宁静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