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發展通學巷是全民運動 專家:留意人行道旁灌木叢遮視線
新北通学巷分为5型,不少学校属「通学管制型」、「科技辅助型」,上下学时段车辆禁入。记者侯永全/摄影
本报关心通学巷能否翻转儿童地狱现象,靖娟基金会表示,分析近3年6至12岁儿童车祸死伤率,上午6时至8时、下午4时至6时是两大高峰,上下学是孩童发生交通意外的主要时段,若能透过通学巷好好整顿学区周边交通秩序,保护儿童成长,也能让家长安心放手让孩子走路去上学。
靖娟基金会执行长许雅荏说,根据交通部道安资讯平台数据显示,去年12岁儿童死伤达1万1858人,创10年新高,显示交通环境对儿童不够友善,进一步分析平日发生交通事故高峰是上午6时至8时、下午4时至6时,分别占20至22%,与孩童上下学作息符合,这2个区间是学生在道路上的高曝光量时段。
许雅荏指出,参酌国外经验,若学区周边道路时速在30公里以上,建议人车分道,若在30公里以下才可以人车混合,透过执法与工程配搭的通学巷,确实是改善学区交通秩序可行做法。
新北交通局长钟鸣时表示,2019年至2021年已经完成改善新北211所国小,去年开始规画国高中周边环境,已改善超过65所学校,预计2025年底达成完成全市120所国高中职学校目标,国高中族群相较国小需求较不同,更着重于公共运输接驳、路口穿越处等措施。
钟鸣时指出,发展通学巷是全民运动,目标就是孩童不管用什么方式上下学,走路或搭车到校下了车,只要走在路上,行经校园路线就是要受百分百保护,因此新北大力规画通学巷、通学区、通学廊道等,并持续扩大。
钟鸣时认为,走路上学是最理想的状态,像台北市交通局也提到「走路上学日」,这也是新北特别重视的,有些特定日子可鼓励孩童尽量走路上学,尤其是新生新学期更重要,学校要向学生、用路人及居民等做好宣导,也要让学生认识环境,掌握可能易生危险的地点。钟也说,改善驾驶人观念也是重要一环,交通部也要加强车不礼让行人的科技执法,要把「停让行人」内化成生活一部分,路人才能安心行走。
新北交通局交安科长林碧芬表示,新北各校通学情况现已改善许多,违规行为难免还是有,交通部也指示学校可以于下课时间自放交通锥或相关封闭设施将路封起来,若再搭配老师及导护志工,通常成效不会太差。
林碧芬提到,这些措施都是很弹性的,交通局持续检视各校情况,校园有需求都能申请会勘,看是否加装科技执法设备,或协助增加警力巡逻。
成功大学交通管理科学系助理教授郑祖睿提醒,人行道旁灌木丛对大人来说很寻常,对身材矮小孩子来说,走在灌木丛旁就像走在森林一样,视线被遮挡、处处是死角,也值得留意。淡江大学运管系教授张胜雄说,教育目的是养成孩子独立性格,家长迟迟不放手选择一路接送,其实违反教育原则。
少子化让父母对孩子照顾心态更强烈,都会区接送风气比偏乡更盛。记者侯永全/摄影
新北交通局长钟鸣时说,做交通工程的人永远都有一个梦,那就是「让小朋友自己走路去上学」。本报资料照片
新北市交通局长钟鸣时认为,提升孩童交通安全意识关键在教育,最后才是执法面向,不可能每个路口都派人去导护。记者邱德祥/摄影
新北通学巷分为5型,不少学校属「通学管制型」、「科技辅助型」,上下学时段车辆禁入。记者侯永全/摄影
少子化让父母对孩子照顾心态更强烈,都会区接送风气比偏乡更盛。记者侯永全/摄影
设置通学巷、通学廊道,家长几乎乐见其成,周边住户能否支持是重要一环,考验校方与社区间的沟通。记者邱德祥/摄影
少子化让父母对孩子照顾心态更强烈,都会区接送风气比偏乡更盛。记者侯永全/摄影
设置通学巷、通学廊道,家长几乎乐见其成,周边住户能否支持是重要一环,考验校方与社区间的沟通。记者邱德祥/摄影
新北交通局长钟鸣时说,做交通工程的人永远都有一个梦,那就是「让小朋友自己走路去上学」。记者侯永全/摄影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