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博弈
文 / 田甜
中环股份正在试图通过看似寻常的技术创新实现对隆基股份的逆袭。
3月1日,中环股份上调硅片报价,引发行业格外关注。而放眼整个光伏产业链,自开年以来就涨声一片。这一次行业的关注点主要落在了硅片厚度上。
根据公示,目前中环股份G1、M6、G12等三种规格的硅片,均可以提供从160μm到175μm的产品。
早在2月23日,中环股份就曾发布《技术创新和产品规格创新降低硅料成本倡议书》。中环股份声称,目前,公司工业4.0切片工厂已经具备超薄硅片生产的工艺积累和成熟的制造经验,可以实现全规模单晶硅片的薄片化生产。
与硅片尺寸变大一样,硅片减薄也是降本的举措。在产业备受价格波动困扰,以及光伏发电即将实现全面平价的形势下,中环股份此举带给市场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发酵。
而放到市场竞争的维度看,中环股份将硅片厚度作为一项价格因素指引,不可避免地将对隆基股份造成一定冲击。
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均是当之无愧的硅片巨头,但隆基股份更胜一筹,占据绝对龙头地位。
自2019年以来,围绕硅片尺寸,双方发起竞逐,搅动产业链也站队分化。这背后,是对市场主导权和占有率的争夺。如今,中环股份再度减薄硅片,无异于又添竞争筹码。
回顾两家企业的成长史,颇为相似,都具有鲜明的技术创新基因。但着力点又迥然相异,隆基股份看到技术迭代窗口雷霆出击,而中环股份更多精力放在技术打磨和积累上。
降本几何
硅片薄片化有着现实需求。
去年以来,多晶硅原料开始新一轮上涨周期,引发产业链剧烈波动。其中既有事故引发的产能降低,还包括碳中和目标下飙涨的光伏装机预期。
根据PVinfoLink的报价,截至本周,多晶硅致密料的均价已达105元/kg,而今年第一周均价为84元/kg,上涨幅度为25%。硅料跳涨直接向下游传导。今年以来,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先后多次上调硅片报价。
在《倡议书》中,中环股份表示,按照公司的经验,如硅料价格上涨10元/KG,对应硅片的成本上涨0.18元/片,需减薄18μm厚度可保持硅片单价不变。硅片厚度从175μm减薄至160μm,可以覆盖多晶硅料8元/KG的价格涨幅,减轻下游产业链的成本压力。如产业链内全规格单晶硅片全面转换到160μm厚度,预计可节省6.8%的硅使用量,以G12产品功率测算全行业可增加20GW/年以上产出。
中环股份的薄片化举措,能够灵活地为电池企业提供更多的低成本电池方案。以M6硅片为例,160μm的硅片价格为3.53元/片,比175μm的产品便宜0.15元。
参考中环股份2月份报价,M6(175μm)售价为3.35元/片,那么3月份M6(160μm)报价涨价0.18元/片,涨幅为5.3%。
硅片减薄对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对此,中环股份提出测算。以22.75%电池效率为例,不同厚度G12硅片对电池效率影响是,A类电池厂商的生产条件下,应用160μm硅片的电池的效率,比175μm的低0.02%。
在成本核算上,依据上述效率测算条件,应用160μm硅片的电池,每片成本降幅为0.025元/W。
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客户而言,中环股份其所推出的160μm产品可在几乎不降低电池片转换效率的情况下实现相比170-175μm产品实现降本。
来源:中环股份
来源:中环股份
硅片薄片化是光伏产业的趋势之一,但在近两年硅片向大尺寸演进的情况下,进程有所放缓。晶科科技投资者关系总监宋昊对业内媒体表示,硅料价格一路上涨加速了硅片薄片化进程。眼下硅料涨价,供应不足,就一定要接受薄片化。原来是可选项,现在已经是必选项。
某下游环节龙头厂商高层对《能源》杂志表示:“我们也在向薄片努力,现有的设备可以做薄片产品,工艺和时间调整就好。大尺寸+薄片对降本很有效,但是两者结合并不容易。”
双雄博弈
中环股份带给隆基股份的压力显而易见。
在166mm尺寸产品上,中环股份的170μm报价(3.63元/片)不仅低于隆基股份的170μm报价(3.65元/片),而且还有160μm(3.53元/片)产品可以选择。中环股份的产品矩阵进一步强化。
中环股份与隆基股份的对垒态势肇始于2019年。当年,隆基股份在SNEC展上发布166mm尺寸硅片,不久,中环股份发布210mm尺寸硅片。去年,隆基股份再度推出182mm尺寸硅片。
硅片尺寸是否越大越好,如何实现产业链协同最优化,一场围绕硅片尺寸的争论愈演愈烈。以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为首,产业链企业分化站队。
去年6月24日,隆基股份联合晶科、晶澳等6家公司,倡导以182mm为同样的硅片标准,并纳入标准规范文件。外界将之称为“M10联盟”。
7月9日,仅半个月后,由中环股份、东方日升、天合光能、福莱特、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等光伏企业结成的“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宣告成立。联盟囊括涉及硅片、电池、组件、支架、逆变器等环节,共计39家公司。
产业链在向210mm倾斜。围绕210mm硅片,从硅片到电池组件,已建、在建、规划建设的产能已经十分庞大。今年以来,包括华为、阳光电源在内的主流逆变器厂商纷纷发表声明,适配210mm的逆变器将全面上市,光伏跟踪支架制造商也发表类似声明。
但这不能证明210mm尺寸的胜利。市场的适应需要一定周期。根据光伏协会预计,到2023年,182mm、210mm尺寸硅片将占据市场主流;直到2025年,210硅片市场份额才能超过182mm硅片。
这样看,大尺寸不是问题,而时间点是个微妙因素。同理,薄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何时布局。中环股份接连祭出大尺寸和薄片化两招,意在抢占发展先机,以此占据更多主动权。
隆基股份与中环股份今日的龙头地位,来自单晶替代多晶的历史机遇。
双方均是单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但隆基股份早在2014年就开始在单晶领域发力,并通打造一体化产业链推动单晶应用。中环股份在2017年才开始大规模布局单晶,而此时,单晶的市场前景已经非常明朗。
中环股份的表现,很大程度受制于国有性质。其董事长沈浩平此前在接受《能源》采访时表示,“我老沈是‘顺水推舟’而不是‘标新立异’。这也是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悲哀,一定要市场上有人证明成功了,才能去做,而不是杀出一条血路。”
巧合的是,中环股份董事长沈浩平和隆基股份董事长李振国,均是兰州大学毕业,两者自在青年时代就扎根半导体产业。
未来猜想
毫无疑问,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都是技术驱动型公司。但隆基股份敢于以变革姿态推动新技术落地,而中环股份似乎更偏好在成熟技术上的精进。
对中环股份将硅片尺寸变大,厚度变薄的做法,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不是革命性的创新,没有技术难度。
但是,这些看似寻常的创新,对行业格局的影响,远不是短期内市场占有率的得失。拉长时间轴来看,中环股份是在为坐拥下一个技术新时代准备船票。
光伏产业已经走到新一轮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截至去年,PERC单晶电池已经成为行业主流常规产品,量产转换效率达到23%后逼近天花板,而更高效电池基本集中在TOPCon电池、异质结(HJT)电池和背接触(MWT/IBC)等N型电池上,其转换效率目前可以达到24%,未来甚至能提升到接近26%。
因此,包括老巨头和新晋玩家在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下一代技术的研发和量产试验中。光伏的发展历程昭示,技术更迭往往意味着新的商业格局的塑造。
根据光伏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0》,到2025年,上述N型电池市占率将达32.5%。
值得注意的是,N型电池对超薄硅片的适应性更高。根据《路线图》,用于异质结的电池厚度可以降到150μm,用于MWT和IBC这两种背接触技术的电池可以降到130μm。
上述某下游环节龙头厂商高层也强调,对于现在的P型电池而言,薄片化还需要时间,170以下的P型不好做,(超薄硅片)更适合N型或者更适合低温工艺。个人认为,薄片更适合中环股份主打的HBC+叠瓦产品。
当然,隆基股份绝不会束手就擒。1月21日,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隆基股份表示,到2021年第二季度,硅片产能将达到100GW,其中95GW可以生产210mm尺寸硅片。产线在改造后,未来甚至可以生产240mm尺寸的硅片。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隆基股份的行动力和灵活性。在产业技术迭代步伐加快的情况下,这是企业生存和竞争的重要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角马能源,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