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心肺复苏的临床护理培训现状与进展
心肺复苏是针对各种原因造成患者呼吸心跳突然停止时,由抢救人员通过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抢救生命的一项急救技术。针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急救心肺复苏的主要发生场景是在院外,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开展规范化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将更加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障人员的急救技能水平,使其具备现场急救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急救心肺复苏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应当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来不断提高全民的掌握水平;也有研究指出在普及过程中还要注重被培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并重视多种方式结合,以较小的投入达到预期的培训和巩固效果。此外在针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中还可以通过进一步注重场景反应、增加团队协作复苏、胸腹联合急救心肺复苏等内容,全面促进专业护理人员地了解心肺复苏的新动态和新技术,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新理论和新知识,不断提升基本急救技术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了进一步探讨急救心肺复苏的临床护理培训现状与进展以及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开展此次综述。
在我国,对于急救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视程度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文件中就专门提出:“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由此可见,开展全民培训是急救心肺复苏护理培训的内容之一。而我国民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尚不足 1%,意外伤害和严重创伤的教育预防工作依然形势严峻,为此有研究专门对西安周边山区小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普及培训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该地区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受过心肺复苏知识培训总体偏低,作者对5年级小学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结果发现二次培训后小学生的心肺复苏操作完成率由21.9%显著升高至80.4%,作者建议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学习列为小学生的基础课程,制定统一的专业教材,强化师资培训力量,借此提高我国院前急救成功率。为了让公众参与急救,并通过有效的手段普及急救知识,
有研究对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理论+视频+实时反馈装置的多模态心肺复苏培训,获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研究指出地区培训发展不均衡、培训基地基金不足、缺乏合格的急救心肺复苏培训导师等问题都限制了公众获得培训的机会,因此作者在针对高校人群心肺复苏培训中着重开展了单纯胸外按压课程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有研究还将培训对象扩大到煤矿工人,并在传统以PPT教学+视频讲解的基础上,开展了现场情景教学及模拟人演练模式,结果发现接受后者培训的煤矿工人不仅在心肺复苏理论知识考核中得分显著升高,而且的心肺复苏质量评价(包括按压与通气)得分、对抢救前的安全意识、个人防护措施以及记录抢救时间能力等多项培训目标得分上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上述文献报告的结果都表明,通过开展社会各领域、各职业间的急救心肺复苏护理培训,有助于提高公众人群对该项急救技术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了急救的效果。
2急救心肺复苏护理培训在医学院校中的应用效果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专业技能人才的机构,但医学生仍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对急救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并不理想。有研究针对医科大学新生心肺复苏术了解现状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大学新生虽然对社会性重大灾难事件急救知识的学习较为重视,而忽视了个体性公共卫生事件急救知识的学习,因此导致对急救心肺复苏知识的匮乏,因此作者建议将学校教育途径作为推动急救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的主体,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和较高的认可度,符合我国高质量大步迈入“急救新时代”的要求。
针对我国大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对医学生进行急救心肺复苏培训的现状,有研究提出应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虚拟现实技术,结果发现与情景模拟培训的医学生相比,不仅操作考核总分、实际操作的重点项目总分和非重点项目总分均显著升高,而且在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后胸廓回弹、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按压与吹气比得分项目上的得分也显著升高,因此作者认为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培训手段,能提高被培训者的学习兴趣,促进被培训者掌握高质量的急救心肺复苏能力,为医学教育培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有研究将培训对象的学历水平提高到医学研究生,并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引入翻转课堂,实现教学培训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结果发现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得复苏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还提高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供了新的模式。
医疗机构作为治病救人的重要机构,医护人员包括实习生能够掌握急救心肺复苏技术是提高医疗机构急救能力的重要保障。有研究在对PICU实习护生儿童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引入了“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例操作相结合,由传统的带教老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带教老师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自制儿童心肺复苏-数字密码法加深护生知识点记忆,提高护生计划评估、沟通交流以及教学合作的能力,因此不仅大幅提高了培训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而且还显著提高实习生计划评估、沟通交流、教学与合作的得分。
有研究对ICU实习护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时,引入了情景模拟联合“环境安全,轻拍重唤,没有意识,呼吸循环,十秒评估,两乳中点,心脏按压,速度幅度,胸廓回弹,打开气道,刻不容缓,三十比二,往复循环,五个循环,角色交换,接上心电,开放静脉,肾上腺素,药物首选,室速室颤,马上充电,二百焦耳,准备放电,大家离开,我要除颤,除颤完毕,评估再战”的口诀法,结果发现能够让护生快速掌握抢救技能并融入抢救场景,有助于提高护生培训效果。有研究在对急诊科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运用同质化管理,结果发现在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同质化培训,不仅为患者提供同质护理服务、提高理论、操作水平,而且还能够提升抢救成功率。有研究在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应用ZOLL实时反馈系统,避免了既往培训过程中只重视如复苏操作是否规范、复苏步骤是否遗漏等方面,而没有严格把控按压质量、按压分数和通气频率等重要细节,使用心肺复苏实时反馈装置使培训人员能更好地获得实时反馈信息,对考核结果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使培训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高质量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是门诊偶发的意外事件,而门诊医护人员的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心脏骤停患者预后效果,为此有研究在对门诊护士心肺复苏术培训中应用了Seminar法结合护士分层次教学培训,结果发现与常规教学法培训相比,不仅显著提高了被培训者的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带教能力、课程效果评分,而且还显著提高了被培训者的满意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群对急救心肺复苏护理培训产生了更为强烈的需求,而借助互联网技术更是在临床各项培训中获得了应用。有研究对护士单人心肺复苏培训中分别开展了有无"互联网+"培训的对比,结果发现接受"互联网+"培训的护理人员虽然与未接受"互联网+"培训的护理人员在理论成绩上未见差异,但前者在操作成绩、培训考核满意度、单人心肺按压质量上均显著优于后者。有研究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中引入了基于微信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发现微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在微信群里进行交流,及时得到解答;因此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培训,也缩短了现场培训时间。有研究比较了传统线下培训模式培训院外心肺复苏和采用信息化平台视频教学结合线下理论培训的方式进行院外心肺复苏培训教学的效果,结果发现基于信息化培训平台的视频教学方式在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能够提高护士的培训成绩,激发护士的学习兴趣,提升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质量。有研究在利用智能反馈装置对心肺复苏培训近期和远期效果的研究中证实,有反馈装置的心肺复苏培训可以提高操作者按压位置、深度、频率和有效通气的质量,同时利于操作者对心肺复苏培训技能的长期记忆和保持。
随着临床对急救心肺复苏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升高,使得临床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也不断涌现新的方法。如有研究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引入基于团队定位分工模式的情景模拟培训;有研究在针对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中实施了初级创伤救治模式;有研究指出我国急救人员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的知晓率尚不满意,需要进一步培训以提高急救人员通过电话对院外心脏骤停判定指标、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内容以及旁观者心肺复苏质量监测的认识。本研究由此认为,急救心肺复苏培训工作是提高全民心肺复苏能力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应当积极进行推广,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以及提高被培训者的心肺复苏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而且本研究坚信,随着临床培训理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必将会有更多的护理培训方法获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