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持续心肺复苏 VS 复苏过程中转运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OHCA)的患者来说,有的是在现场进行心肺复苏,而有的则是在运送患者去往医院的过程中实施复苏,运送方式因机构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既往数据显示,心脏骤停期间的运输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医疗服务机构几乎运送所有的病人,而不考虑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另外一些医疗服务机构不运输没有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目前还不清楚这两种方式对复苏的质量是否有影响。
今年9月,Brian Grunau等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心脏骤停期间转运患者”和“持续现场复苏”两种方式与患者出院时的存活率的关系。
从复苏终点联盟(ROC)心脏流行病学十个注册的研究地点,纳入了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间连续接受急救医疗服务的非外伤性OHCA患者。对每名患者的随访持续到出院或死亡之日,不论这两种情况何时发生。
心脏骤停期间转运定义为在自主循环恢复之前开始向医院转运。其他被划分为接受现场复苏。
研究共纳入43 969例患者,平均年龄67岁,37%为女性,86%的心脏骤停发生在私人场所,49%是由旁观者目击或急救医疗服务人员目击,22%有最初的可电击心律,97%接受院外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其中11 625例(26%)患者接受了心脏骤停期间转运,32 344例(74%)患者接受了现场复苏,直到恢复自主循环或复苏终止。
上图显示了10个研究点之间关于心脏骤停期间运输比率和出院总生存率的关系图。研究区域从现场到医院的平均运输时间相似,中位数为9.9分钟。
在心脏骤停期间接受运输的病人存活率为3.8%,在现场接受复苏的病人存活率为12.6%。试图进行院外复苏的平均时间为21.8(11.8)分钟。共有17 468人(40%)实现了院外自主循环的恢复, 18 373人(42%)在院外终止了医疗护理。
在包括27705名患者在内的倾向匹配队列中,与持续的现场复苏(1557/18 299[8.5%])相比,接受停搏期间转运患者存活至出院的比率(372/9406[4.0%])较低。与持续现场复苏相比,停搏期间转运患者的良好神经预后比率低。
在这项大型多中心、时间依赖倾向性评分匹配的队列研究中,对于发生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骤停中转运与持续的现场心肺复苏相比,生存至出院的概率较低。同样,骤停期间转运患者出现良好的神经预后概率相对较低。总的来说,尽管那些在骤停中接受运输的患者有更好的特征,但骤停期间的运输与不良后果显著相关,从而支持急救医疗人员应该在现场投入精力和专业技术,而不是优先运送患者到医院的战略。接受骤停期间内转运的幸存者大多数在到达医院前就已经恢复自主循环,这就提出了关于医院对骤停期间内转运的幸存者的贡献度问题。
研究发现骤停期间的运输和生存率的关系与转运的时机有关。
1) 在心脏骤停的前15分钟内转运,与生存率显著降低相关;
2) 在15到30分钟之间,结果是中性的;
3) 但是,心脏骤停超过30分钟转运与存活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联系。
这些发现提示,骤停期间转运降低生存率的原因可能是: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早期转运是不利的,而30分钟后运输则有益。此外,那些在骤停30分钟后被送进医院并存活下来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到达医院前成功地复苏了。
对于自主循环恢复之前转运的不良结果,作者认为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尽管有新的基于医院的复苏策略(如体外心肺复苏) ,但在许多情况下,传统的高级生命支持可以在院外完全实施,因此没有明确的医院优势。因此,运送正在进行的心肺复苏病人的后勤障碍可能会损害或延迟包括心肺复苏质量在内的操作。而一些研究中认为,运输过程会降低按压质量。此外,挪动病人也可能干扰如除颤或给药这些复苏操作。在复苏过程中的运输也可能会干扰复苏人员的注意力,阻碍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治疗可逆的病因。该队列研究不包括基于医院的有创复苏技术的数据,如体外心肺复苏,冠状动脉造影或先进的监测技术,但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在医院进行复苏的病人被认为有资格接受新的有创性治疗。
点击“在看”,看看你的好友都在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