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上市公司向“精”提质

来源:经济日报

在以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力下,我国上市公司今年的“期中考”成绩单揭晓。从已披露的5000余份半年报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已平稳进入向“新”增量、向“精”提质的高质量发展跨越准备期。

成绩单展示的积极成效背后,是经营主体与制度供给的同向发力。从“账本”面上数据看,5000多家上市公司加速向“新”增量。营收正增长的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半导体、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化、集约化效应显现,产业对于业绩的带动效应显著提升。此外,上市公司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0.75万亿元,整体研发强度为2.15%,近千家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达10%以上。

从内部治理效能看,上市公司总体治理能力发力向“精”提质。随着独立董事新规的深入实施以及新公司法的正式推行,上市公司持续完善董监高职责权利安排,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也显著提升,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独立性、专业度显著提升,独立董事监督效用发挥更充分,对“三会”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整改,成效显著,公司治理机制更加健全,内控制度正趋于完善。

从资本供给制度生态来看,随着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多项新政的落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水平提升,自愿进行ESG信披的上市公司数量显著增多。同时,随着监管层加大退市执行力度,上市公司危机意识更加强烈,更加注重短期提振股价与长期提升公司经营能力相结合,主动进行有价值的公司战略价值管理且更加注重投资者回报。截至8月31日,677家上市公司公布一季度、半年度现金分红预案,合计现金分红达5312亿元,且多家公司进行了一年多次分红。

下一步,应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我国上市公司应坚持问题导向,以上市公司治理体系仍存在的核心问题和矛盾为突破口,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目前的核心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从内部看,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效益不高、融资易受市场波动及短期业绩压力影响,整体创新能力有限、创新业务培育不足,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合规制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从外部看,法律法规环境、投资者保护机制亟待完善,事前公平的准入机制、事中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事后严格退市制度三大治理监督支柱需要加速建设。

基于此,未来应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主观能动性与制度供给保障性的同向发力,增强各方合力,进一步筑牢上市公司质量这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提升上市公司持续发展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引导上市公司持续完善“三会”制度建设,加强“三会”运作管理规范性,完善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高管、核心管理人员的沟通机制,提升独董作用发挥的组织性。完善合规制度,严格对公司法律法规遵守执行、重要决策、经济行为、财务信息披露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发现违规行为。

要强化上市公司治理的“正向激励”机制建设。在一定限度内提高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上限,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简化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流程,促进优质企业通过加大投资、并购、股权合作等资本手段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分阶段、分步骤拓展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壮大ESG投资主体,实现可持续信披与可持续投资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应加快完善更具内在稳定性的市场生态建设。在完善上市标准、上市程序和不断健全市场、金融中介,以及监管机构、司法机关等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投资者维权和补偿机制,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市场走向长期价值投资,加快培育“耐心资本”。在为投资者提供高获得感回报、为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融资支持的过程中,打造面向助力市场韧性的上市公司可持续治理社会生态氛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田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