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安:重度盐碱地变成高产田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吉林大安市人民政府组织农业领域专家,对吉林省大安市实施的1.6万亩重度盐碱地改良工程水稻示范地块进行实打实收测产。
测产专家组随机选取3块稻田,经编码测量、机械收割、水分测定、称重去杂等严格程序后,实际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地块种植的“中科发21-9号”品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36.19公斤。
大安市地处吉林西部,位于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中度重度盐碱地pH值在10以上,含盐量在4‰至6‰之间,为最难治理的盐碱地类型之一,传统治理方法难以奏效。2023年起,大安市该片区项目采用有机硅功能肥治理重度盐碱土壤,今年是地块种植水稻的第二年。“超过636公斤的单产水平,标志着这个治理模式‘一年变良田,两年创高产’的目标达成。”测产组组长、农业农村部耕地保护中心原副主任李荣说。
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焦勇介绍,近年来,吉林省在大安市积极探索各种盐碱地综合利用途径,选用新材料新技术,大规模治理重度盐碱地,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大安模式”。其中,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建科研团队,自2018年起就扎根在大安白茫茫的盐碱地,采用添加有机硅新材料的功能肥料创新治理模式,直接治理6万余亩、累计参与治理逾10万亩盐碱地,成为“大安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创高产的同时,这一治理模式还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测产地块的pH值已经从原来的10以上降至7~8。”李荣告诉记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指导测产,他表示,该研究团队与硅谷研究院共同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多年试验表明有机硅功能肥改良盐碱地的模式效果显著,创造了新材料生态治理盐碱土壤的新模式,此模式的推广应用将为造地增粮作出有益贡献。(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