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術館「第25小時」開展!集結17組國內藝術家、法龐畢度中心共製
由策展人林裕轩和黄郁捷策划,今年甫开馆的基隆美术馆于9月26至12月1日迎来首个国际大展「第25小时」,邀请来自法国、德国、台湾等 7 个国家共 17 位(组)艺术家参与,以创作者日常的特殊生命经验为引,探讨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亮点作品包括法国庞毕度艺术中心、基隆美术馆与艺术家双人组 Clédat & Petitpierre 三方共制的大型互动装置《蔓舞奇境》,以及日本艺术家铃木悠哉、香港艺术家邝镇禧、马来西亚艺术家杨健生、台湾艺术家黄博志,以及台湾艺术家陈为榛 5 件委托新作,让大众透过装置、影像与互动穿梭于不同时空之中。
基隆美术馆「第25小时」开展!集结17组国内艺术家、法庞毕度中心共制。 图/艺术家提供
什么是「第25小时」?
独立策展人林裕轩和黄郁捷皆拥有丰富的策展经验,其中林裕轩更甫获500辑举办的「500 Young 2024」策展奖。此次展览主题「第25小时」的发想,最初源自两人与几位艺术家谈话时,许多人不约而同都谈起个人经历某段特殊的生命经验后,仿佛在日复一日之外,延伸出另外一个时空,能够装载那些伴随改变而来,满盈、尚未归类,且无法言喻的情感和行为。
两位策展人则表示,艺术家们从个人产生异于原本时空尺度的感性面出发,无论是经历过疫症、灾害,或是新身份带来的感情羁绊、迁旅的途径中,身心的重新调整等。「这些经验或是事件,足以改变习惯,给予熟悉事物全然不同的意义,而展场就是将各种时空抽象变化具体的场所,让观众可以随著作品的节奏,思索都市空间的结构分界、身体劳动的记忆,以及现代社会之下,那些藏于表象后的另一种真实。」
因此这次展览将透过不同艺术家、不同媒材的诠释方式,去展现生活被迫重新调整的经验,并透过以小见大的视角去回应这种具大规模关联性的转变。
8件亮点作品抢先看!
▧台湾艺术家黄博志作品《一周八天》
此作品是艺术家在不同展览因缘际会写下的故事,他发现无论是自己的母亲,或是深圳的吴姨、韩国小型成衣加工店舖的金太太、香港投身反迫迁运动的何先生等,这些跨域四个地域的时间和故事,相似又迥异,作品启发自艺术家母亲「我没有空」的自嘲,似乎在超时工作的状态下,唯有一周八天才真正拥有空闲和时间。
台湾艺术家黄博志作品《一周八天》。 图/台湾艺术家黄博志提供
▧台湾艺术家高雅婷《以母之名》
以自身成为母亲的经验化为创作的《以母之名》以编织的形式,将受孕的经验与神话信仰、梦境的研究呈现,从过往作品中追寻「家的所在」到产子后「我的身体成为他人的家」,将全身血管图,转化成植物造型,构筑出一个绵延的花园意象去回应成为母亲的澎派气息。
台湾艺术家高雅婷作品《以母之名》。 图/台湾艺术家高雅婷提供
▧香港艺术家邝镇禧《绿灯》、《红氊》
常以冷静和犀利的观察,提取日常对应事务结构的样态,在此次展览委托制作里,他重组日常物件,改变其物质状态与使用方式,来产生变化对应他对社会的观察。
《绿灯》以绿光水平珠至于 LED 灯版中,借用其颜色将光线过滤成绿色,虽然水平珠会随着位置展生不同的校准结果,但个体间的误差并不影响整体的「校正平衡」;而《红氊》则是撷取红白相间的防滑磨砂带中的红色部分,筛选了防滑砂带的警戒象征,呈现如砖红色的地毯。艺术家透过改变物件的使用逻辑转译空间的调性,引导观众产生异于平时的身体感,继而思考人、物件、空间三者关系。
香港艺术家邝镇禧《绿灯》。 图/香港艺术家邝镇禧
香港艺术家邝镇禧《红氊》。 图/香港艺术家邝镇禧
▧德国艺术家 Olaf Nicolai 《如何想像蜡烛熄灭后的光》
同样这种异于日常体验的关系,也可以曾于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展出的德国艺术家 Olaf Nicolai 的作品《如何想像蜡烛熄灭后的光》感受到。他擅长在空间装置内,借由变化媒材的特性,对日常琐事和既定认知提出围观的论点,利用观者的直觉为支点,放大和提醒特定的感知。在这件沈浸式的互动装置里,当观众步入暗间时,用光探索的痕迹将留在另一面由紫外线灯照射的墙里,仿佛捕捉光和时间。
欧拉夫・尼可莱 《如何想像蜡烛熄灭后的光》。 图/文心艺术与艾根画廊提供、摄影:乌维・瓦特尔(柏林)
▧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Piano Solo - Ohara》
代表今年威尼斯日本馆的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则是擅长收集日常生活的各种零件,建造成自己自足的生态系统,看似不协调的机械装置,其实是精心的安排,展出中的《Piano Solo - Ohara》,是她在疫情期间独自住在琵琶湖山中小屋的创作,展场中麦克风收入预录的自然声响和现场环境音,透过自动演奏转成即兴钢琴演奏曲,然而麦克风无法精准的截取,于是产生了失准和延迟,点出自然和人工之间的不协调,与窗户外的基隆港景色,产生有趣的对比。
毛利悠子《Piano Solo-Ohara》。 图/桃园市立美术馆提供
毛利悠子《Piano Solo-Ohara》。 图/桃园市立美术馆提供
▧马来西亚艺术家杨建生《玻璃百叶窗002》
艺术家在来台驻村期间,发现所住的地方,前身为警察宿舍与儿时成长的「华人新村」建筑外墙都使用雨淋板。无论在台湾或是马来西亚,这项技术皆由殖民者引进。因此他将雨淋板以百叶窗的造型呈现,大面积覆盖美术馆入口处的落地窗。以马达带动的窗帘拉绳,因玻璃百叶窗倾斜角度的差异和马达转速的快慢,和百叶窗之间产生不同音高的声响,此起彼落回荡于展场。艺术家将木建筑中带有节奏感的视觉构造,转化成声音 ,同时借由声音来制造过去与现在交叠的记忆。
杨健生《玻璃百叶窗002》。 图/艺术家杨健生提供
杨健生《玻璃百叶窗002》。 图/艺术家杨健生提供
▧日本艺术家铃木悠哉《内庭/外庭》
展场中的另外一件作品《内庭/外庭》则是另外一件委托作品,为日本艺术家铃木悠哉的「路上观察学式」的系列作品,并以基隆作为田野调查的基础。他以家户前的小花园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这些暂时的花园对艺术家来说,既个人又公共,随意放置的无用之物和自然元素,自成循环系统,他将这些物件以绘画的方式抽象化,映照出「私人/公众」之间的灰色地点,从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记忆与外头的物质和社会之间的连结,试图呈现这个想像中的花园,人类如何与周遭环境连结和抵抗。
铃木悠哉《内庭/外庭》。 图/铃木悠哉提供
▧日本艺术家下道基行《桥》
做为2019 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参展艺术家,下道基行同样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借由照片、活动和采访等手法,编辑埋没在日常生活中即将忘却的故事和事物,将其可视化。
此次的作品《桥》背景则是来自于 2011 年的 311 大地震,海啸摧毁许多渔港,以及沿岸城市的生活,通往东京的交通被阻断,艺术家的展览亦同。身为以摄影为媒材的艺术家的他,也曾纠结是否要拍摄灾难的影像。同年的 3月16日,他买了一辆小型摩托车,开始拍摄「类似桥」的景象,但其实只是放在路边排水沟的板子,但这 1200 英里的拍摄旅程,不禁让人思索这些连结道路和生活的「小桥」是工具还是结构?也许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连结自然与人类的生活。
在展览期间,他也将带领工作坊,跟观众一同在基隆以「看不见的风景」跟个大家走入基隆街区,找寻那延伸自日常生活的感知不同时空。
下道基行作品《桥》。 图/艺术家下道基行提供
下道基行《桥》。 图/艺术家下道基行提供
法国庞毕度中心特别共制 《蔓舞奇境》首登台
17 组艺术家中,有超过一半的艺术家来自于台湾以外,其中备受注目,同时也是整个展览量体最大的作品,来自法国双人组的 Clédat & Petitpierre 的《蔓舞奇境》。此作曾在法国庞毕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西岸庞毕度中心、澳门等地展出,这是此作首次登台展示。
Clédat & Petitpierre 多以合作的形式创作,擅于空间和身体的探索,《蔓舞奇境》即是以一株奇异与巨型的藤蔓植物,蔓生在基隆美术馆最为标志性的结合古典宫灯的空间的一座巨型景观,邀请观众用自己的方式互动,找寻自己的特殊经验,打破实体空间的限制,邀大人小孩一同共创。
伊凡・克莱达特&可可・佩蒂皮耶 《蔓舞奇境》。 图/艺术家与法国庞毕度中心提供、摄影:赫夫・威罗内塞
伊凡・克莱达特&可可・佩蒂皮耶 《蔓舞奇境》。 图/艺术家与法国庞毕度中心提供、摄影:赫夫・威罗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