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老阜东浴室

老东坎的浴室自民国初年一直俗称“澡堂子”,上世纪20年代,仁河桥西圩门外、坎东桥附近有两家私人澡堂,到了上世纪30年代,因东坎街一段时间流行“伤寒症”,私人澡堂被迫关闭。随着前河在解放后扩宽,中市桥和洋井在1955年重新改建落成,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为解决老东坎街居民洗澡难的问题,选址于阜东巷,建成集洗澡、茶楼、看戏、说书为一体的东坎镇阜东浴室。

浴池烧水的温度大多归锅炉工掌握,一般情况下,早上水温不太高,到了晚上,浴池里的水成了“老汤”,加之老年人光顾的多,当时能用上肥皂的顾客可为稀奇,从乡下皂角树上摘下的皂角往往成了大多数人的浴皂。肥皂是凭票供应的,洗头多为石碱,也很下灰。擦背的师傅把浴室当半边家,洗完澡上来,往往擦过背的顾客总比没擦背的顾客多几条热手巾把,不要小看这热手巾把,递与不递给顾客,当时可是身份的象征,如果你手上还多一碗如烟末般茶叶泡的大碗茶,那就绝对“爷们”了!

如今,老城区的加快改造,使我不免想起儿时伴我成长的老东坎,在我的记忆中,抹不去的是阜东浴室那些刻在心中的陈年往事。

来源:滨海日报

微信广告投放热线1866258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