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国际艺术纪录影展 以《自觉又包容》走过10年

摄影师彭一航于秋茂园勘景拍摄。(主办单位提供)

乔·伯勒(Joe Boehler)以滴流创作,说着艺术题材的广泛与包容。(主办单位提供)

一影像创办人马立群(左)表示,改变且努力专一做下去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主办单位提供)

摄影师杨顺发于云嘉拍摄作品 。(主办单位提供)

摄影师李立中于工作室手绘鸽子。(主办单位提供)

摄影师许震唐至浊水溪口拍照。(主办单位提供)

疫情发展了三年,全球从清零政策,到开放与病毒和平共处,最终在今年终于逐渐解封。2023年嘉义国际艺术纪录影展,走到了第10年,今年主题《自觉又包容》正呼应着,我们人类需不断地自觉且必须包容不同的族群、声音、生活模式,甚至包容不同的艺术形式。嘉义国际艺术纪录片影展艺术总监黄明川于导言中写着「愿意大敞开胸怀吸纳奇异艺术思想与新颖影片,以迎接未来。」

同样的摄影环境需要包容,包容不同的创作思维与内容,连续二年受邀参与;由一影像创办人马立群执导放映的《有影台湾2》正是以包容与自觉的心持续拍摄台湾摄影创作者的故事。「改变且努力专一做下去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影像创办人马立群在2023年嘉义国际艺术纪录片影展放映《有影台湾2》映后座谈时这样形容影片中的主角们。他觉得拍摄摄影创作者们,让他以更包容的心了解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也看到每位创作者们,为了做一个作品,可以不顾一切,全心投入,让他很敬佩。参与座谈的杨顺发首先跟在场三位专职艺术家许震唐、李立中及《有影台湾》导演马立群敬礼,「那个勇气我做不到,我有固定的收入,让我可以自由的创作发挥。」

马立群从李立中创作过程中体会到台湾独特的文化。2016年开始李立中以鸽子为创作题材,他用抓拍的方式,拍摄台湾赛鸽在训练准备比赛的那一些鸽子,抓拍牠们飞翔的画面,然后把牠们输出在影印纸上,再将这些照片浮贴在墙面上,当风起时吹过去它就会飘起来,「那种物理性的变化,所产生的感性浪漫,是我第一件作品。」这也是失去母亲后,他跟父亲聊最多的题材,陪伴父亲,失去母亲,他的生命史开始画起鸽子,他记录着每只陪伴他成长的鸽子。他也收集每只鸽子的脚寰,将他做成一件立体作品,来感谢每一只鸽子。有些人问李立中为什么这么喜欢鸽子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喜欢鸽子,可能是某种移情吧?有种移情作用,就是我把我的内心所向往的,所渴望的某种目的,转移到养鸽子的这件事上,毕竟鸽子会回家一直都是我深深着迷的地方」,影片中的李立中说话的眼神,透露出渴望有个温暖的家的感觉。「我其实在2012年前是在台北,那时蛮常搭客运往返,我觉得某程度我就像鸽子一样,不断来回」,李立中认为很巧合也很浪漫的一件事就是鸽子整个定位点跟国道客运的路线很像。「国道一号刚好就是沿着这个(路线)盖的嘛!所以很巧的我来回的路线跟牠飞行的路线是重叠了」。

马立群接着问大家「摄影对你们的改变是什么?」许震唐回应,摄影让他学会观察及做事的方法与态度,也让他更懂得「纯粹」两个字。「当不靠摄影吃饭,所以可以做自己最喜欢的题目」。最重要的是「实践」,如何实践心中的理想,透过摄影的过程,纪录故乡如何变化,进而能透过作品改变故乡。许震唐站在故乡的原点拍照,再拓展到浊水溪,他引用原住民的一段话说「山地人(原住民)把山及土地这一件事情当成是生命,而平地人把土地这一件事情是当成你们的财富。」生命跟财富这一件事情你如何去看待。许震唐从拍摄浊水溪里面去看到对土地与生命认知的不同。他孤独地走在这一条道路上,一直探讨着土地与人们的连结,想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真正的美在哪里,唤醒更多人更重视自己生长的这片环境。

杨顺发则回应「摄影改变了我整个人生」,「从大家喜爱我的工作态度及作品,让我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台湾是座海岛,创作让杨顺发看到台湾海口人的独特修养与文化,例如当正中午大家正要吃饭,靠海吃饭的海口人就得忍受饥饿,趁着海水退潮时努力工作。「让我更重视『故乡』议题,每个创作者就应该做好自己故乡的题材。《有影台湾》片头,一个摄影人扛着梯子,逐渐地往水边走进去,徒步走到想要拍摄的位置,再爬上梯子观看,按下快门,他不用空拍机,他想要用肉眼观看去拍摄。这是摄影家杨顺发对故乡的奉献。杨顺发影片中讲述着他在2014年看到李俊贤老师的展览《台湾Togo》,画面中有一只小黑狗,走在T字路口,旁边有一棵老榕树,还有一个小土地公祠,那只小黑狗要往前面T字型路走去,但小黑狗停留在路口不知向左转还是要向右转。「我看到那张作品很感动,因为他去点出台湾的现况,台湾到底是要往美国比较好?还是靠向中国比较好?」于是让杨顺发有个灵感,在故乡海岸线寻找主题拍摄,《台湾togo台湾土狗》于是诞生。「虽然你们看到的好像是狗,其实我是在说台湾,这群狗在海面上做什么,其实牠们在回溯台湾的历史,牠们看起来是在打架,让我想到闽客相争,牠们在争地盘争土地」」杨顺发用作品说着不只是台湾人自己相争,而是台湾人面对国际上的处境。

「因为雕像会有一些灵体」影片中另一位主角彭一航说雕像里面有住着幽灵 。他用视觉创造魔幻时刻,用「动物肖像」来呈现一种另一种真实,而不是虚假。摄影再现的这个影像是否能够代表真实这件事情,是彭一航一直在思考的事,他觉得摄影复制现实的能力这么强,那应该不会跟真实脱离太远,或许它可以代表真实本身。但他又常觉得很多时候,摄影拍摄的再现影像,似乎没办法代表真实。「所以我就想要挑战这个摄影的复制性,去创造一个不曾存在的影像。」彭一航想挑战的就是用摄影拍出灵性。

「生死都让人着迷,艺术也是如此。」,今年影展《灵魂呐喊》片中主角乔.伯勒(Joe Boehler)说着艺术题材的广泛与包容。「我晚年开始用滴流创作,挥洒。这些纤细线条,当我手拿汤匙,掌控着滴流作画,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滴流,终究会流尽的。我们也终将流逝,我不想再向往昔那般搏斗,我不再是庞大强悍的公牛,如今的我只是一道滴流,但这滴流能创造事物,会转向、会降落。未来我必须迎来最终的滴流,诚如过去,最初的滴流,迎来我的生命。」这是当过军人,从事过拳击手,自学成才的艺术家非常自省的一段话。乔.伯勒想让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发现伟大的艺术家如何将创伤转化为既美丽又有意义的东西。

同样的一影像创办人、有影台湾纪录片导演马立群拍完8位台湾当代摄影家后,深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自觉且包容的任务,必须持续做下去,这将是台湾摄影很大的资料库,一个人一个故事,而我们的人生任务就是在成长中学习,不管是编导、直接摄影、摄影结合复合媒材等等,都要看到它们的存在,并且努力保持平衡。《有影台湾》影片顾问黄明川「没有人可以单一做一件事情的,但马立群一往直前的继续坚持走下去,很了不起!」。同时黄明川也提及影展的进行,不仅面对地方,更一再试探国际更前沿思想,指向更广扩视野。这10年来嘉义国际艺术纪录影展,除拥抱在地优质人文传统,亦不忘鼓励杰出的个别异端,让「自觉」与「包容」平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