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獨尊大醫院 全民成最大輸家
现行的健保体制下,作为社区医疗主力的地区医院是最大受害者。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社区医院协会近日宣布将在三月八日走上街头,其实不让人意外,在现行的健保体制下,作为社区医疗主力的地区医院是最大的受害者。
理论上,依政策规画应要壮大社区医疗,将原来医疗资源畸形发展的倒三角形,矫治回正三角形(金字塔形);要推动分级医疗,让小病在小医院看,大病再转到大医院,社区和地区医院将成为就医的入口网站和守门人,应该有很大发展空间。
但实际上政策推动的结果,竟然与政策原旨背道而驰,完全采取自由就医的放任形态,大小病都往大医院挤,把医疗活脱脱发展成「大型量贩店与小便利商店」的市场格局。
操盘的卫福部还自诩施政公平,像订定单一药价、医材基准采不分层级一致给付,完全未考量自由市场采购成本会因采购量体大小,存在巨大的差距的现实状况;如果民生市场交由卫福部来管,强制规画便利商店的货品价格要和大量贩店一模一样,那么最贴近你、最方便的小便利商店绝对销声匿迹,这就是现今健保体制下,社区地区医院的真实写照。
从医院家数来看,健保开办至今,大医院以倍数成长,而社区的地区医院若扣除转型为RCW(呼吸治疗)专科医院及尚未评鉴的新设大医院,大概剩不到四成左右,健保对地区医院的冲击可谓至深且巨。可惜的是快速成长的大医院多数设在人口密集区,才有利于操作大小病通吃的大量贩店式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在健保超低给付下存活,也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因此,悲惨的事实是,台湾广大的乡镇、弱势偏乡医缺地区的医疗主力,还是得依靠濒临崩盘的地区医院来支撑。
地区医院是民众最近、最方便、最少负担的就医选择,是全国广大乡镇与弱势偏乡医缺地区医疗照护的骨干。当这些地区医院在偏颇制度的排挤下,终究要走向崩盘关门,社会大众、尤其是走不出社区的弱势孤独老人和偏乡医缺地区民众,会成为最大的输家,届时台湾的全民健保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引以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