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原标题: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在“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实施之后,7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第一个配套细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当日晚间,央行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明晰过渡期内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明确过渡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安排。
多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与此前资管新规相比,上述两个文件的监管方向并未改变,但执行尺度已经放宽,口径要求明显放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结合此前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对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最新表述,以及近日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向公开市场以及交易商额外给予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等情况,央行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微调。分析认为,在货币政策已经释放“暖意”并兼顾内外均衡的条件下,防风险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与协调。资管新规相关细则的放松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此外,有金融机构研究人士表示,当前的宏观条件正在由“宽货币+紧信用”修正为“宽货币+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适度放宽限制
前述《办法》和《通知》中的一些条款,相比资管新规的有关说法有较为明显的放松。其中包括,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除主要投资标准化债券类资产和上市交易的股票外,还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券类资产(以下简称“非标”);过渡期内,允许金融机构适当发行一部分老产品投资一些新资产,对资产管理产品的估值方法也有所放宽;此外,《通知》还对金融机构“非标”回表作出调整,缓解回表压力等等。
对此,天风证券孙彬彬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整体来看,本次新规延续了资管新规的基本精神,在具体执行层面有较多放松,对市场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明确,备受关注的非标处置问题短期压力得到缓解。但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放松”更多的是增加执行的可操作性、降低短期压力,中长期来看,去杠杆、破刚兑的方向依然未变。
而海通证券姜超研究团队也认为,资管新规细则只是放缓了去杠杆的节奏,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并未改变,因此去杠杆的大方向依旧未变。
“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内将影子银行全部都关掉并不现实。”姜超团队表示,但去杠杆节奏放缓,绝对不代表再度加杠杆。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业务,而在出台的细则当中,通道业务依然被严令禁止,同时打破刚兑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影子银行也不会死灰复燃。央行明确表示,老产品的整体规模应当控制在资管新规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之内,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而不是重新大力发展影子银行。
兴证固收研究分析师黄伟平也表示,上半年去杠杆的推进,加大了风险暴露。市场扎堆在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中避险,而《通知》对部分要求放宽,有助于缓和当前信用崩塌的局面,融资渠道亦将有所恢复,提升市场风险偏好。
专家:全面“宽信用”概率较小
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去杠杆”下债务违约激增的情况下,各界早已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央行。实际上,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实施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元基础货币,而在6月货币政策例会中,央行对流动性的表述则从以往的“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此外,央行近日还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额外给予中期借贷便利(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
具体要求是:对于信贷投放,银行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给予1:1配MLF资金;并要求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不含票据和同业借款。对于新增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债券的投资,1:1配MLF;AA+以下债券的投资,1:2配MLF,并要求必须为产业类信用债。
而银保监会日前也提出,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央行和银保监会的相关政策,有分析指出,2018年以来“宽货币+紧信用”的政策组合或将再次迎来变化,下半年大概率呈现“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组合。不过,目前对于监管是否会从“紧信用”走向全面“宽信用”,业内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黄伟平就认为,目前,去杠杆仍是监管的重点,从“紧信用”走向全面“宽信用”的概率较小。毕竟,重新来一波加杠杆的概率较低。
姜超团队也指出,由于实体经济负债率过高,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各经济主体都缺乏举债空间,因此难以形成宽信用,所以货币宽松的格局很难改变。而孙彬彬团队则认为,预计“宽货币”仍会维持,但“紧信用”将转为“稳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