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极致高能 《大先生》第二季聚焦王贻芳院士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出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二季《见微知著,极致高能》主题节目,已于昨日21:05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跟随未来团的脚步,一起走近他的“高能人生”。

“高能”科学家的“高能”模式

未来团见到王贻芳院士时,王贻芳院士刚结束深夜行程,准备赶赴下一场会议。六点钟的飞机八九点钟落地,然后再直接到工作现场,晚上的飞机不影响白天的工作,这样的行程是王贻芳院士的常态。被未来团询问这样紧密的时间安排会不会十分辛苦时,王贻芳院士说:“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不会觉得辛苦,做科学的,估计跟我这种节奏都差不太多。”初见王贻芳院士简单的交谈中,句句不离工作,做事强调效率,分秒必争的状态,给未来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王贻芳院士更让未来团见识到了他的精力无限。高效高能连续三天辗转三个城市,每早八九点到深夜十点几乎不间断的工作节奏,各类会议报告还有其他时间里的各类繁杂工作的处理,无不表现出王贻芳院士的“高能”。一个随身携带的拉杆箱,一只沉甸甸的双肩包,一台随时掏出来就开启工作的电脑,即使是深夜赶往下一个城市的途中,也伴随着投入的工作状态。这些都让未来团忍不住感叹他的“高能体力”。

淡泊名利,敢于突破

王贻芳院士如此看重时间,源自于他在国外的工作经历。王贻芳当年被丁肇中先生选中去欧洲核子中心学习,周围竞争的压力很大,让他意识到科学研究就是要分秒必争,慢一步就可能落后于人,他不敢松懈。彼时,随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逐渐被国际社会关注,一系列研究成果也让中国在追赶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这也让此时还在国外工作的王贻芳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国。在王贻芳回国之前,我国的中微子实验研究几近空白。2001年进入高能物理所工作之后,王贻芳首先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中北京谱仪III的建造、运行和前期的物理研究,与此同时,他开始推进中微子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方案,前后经过八年时间,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他带领团队通过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被视为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也让中国在中微子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随后在2013年,王贻芳又开启了国内第二个中微子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实验建造的中微子探测器将是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它将拥有世界最高的中微子探测效率,这一实验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将成为世界中微子研究中心之一。

王贻芳院士说,中国的高能物理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起步,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长的空窗期。第一代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从20世纪80年代建成至今,使得中国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有了一个40年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高能物理发展走过了一条非常艰辛的路,中间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反对,但最终实现了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占领一席之地的目标。他说,“我们非常感谢那一代高能人,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高能物理的水平、规模和影响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但要实现国际领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未来的装置,需要有未来的科学家,需要有未来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国际领先。所以每一代科学家都有每一代的责任。”从王贻芳院士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应该为30年、40年以后的中国科学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年轻的一代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往前走,将中国的科学研究带到世界的最前沿。

来源: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