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谁是“网络流言”终结者?
引言:奥巴马是不是穆斯林?美国政府是否故意隐瞒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的灾情?新奥尔良市长是否曾压制当地H1N1流感疫情的报道?阿姆斯特朗登月时有没有说黄段子?雅达利是否在沙漠里埋了数百万盒卡带?面对纷杂的流言,政府的角色应是举证者,而非审判者。
打假与被打假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大赛发生爆炸案。事发不久,美联社公布了一张在终点附近拍摄的照片,被广为转载:一名年轻男子双腿被炸伤,表情痛苦地坐在轮椅上。
很快,美国社交网站上有人爆料称:这名男子并非此次爆炸事件的受害者,而是一名在阿富汗战争中失去双腿的美国大兵假扮,整个事件是一出精心导演的戏。
这条未经核实的消息迅速传入国内。4月16日,拥有近70万粉丝的微博红人“染香”发微博称:“【天涯爆料: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系美国自编自导自演】现场中的被炸掉双腿的群众演员原是美军士兵,在阿富汗失去双腿。所谓的炸弹只是个烟雾弹,对人的伤害极其有限,勉强制造出了烟雾效果。”
该条微博被转发近万次。
另一微博红人李开复随即反击,斥责“用他人悲剧造谣,人性何在”。为了驳斥这条谣言,李开复在微博上贴出了照片中这位伤者的Facebook主页、美国媒体对伤者父亲的采访,以及来自一家“辟谣网站”的事实核查结果。证据表明,该男子确系此次袭击事件的受害者,名叫杰夫·鲍曼,27岁,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
李开复微博中提及的这家“辟谣网站”,名为“Snopes”。在此次爆炸事件中,Snopes网站共核查了17条未经证实的流言,其中既有“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幸存女孩遇难”、“化工仓库监控摄像头拍摄到嫌疑犯”等谣言,也有部分被确认包含真实信息。
有趣的是,两年前,方舟子“打假”李开复,在《李开复是不是奥巴马的同班同学?》一文中,谈及奥巴马有没有上过哥伦比亚大学,也曾援引Snopes网站的资料。
Snopes网站证实,照片中的受伤男子确系波士顿爆炸事件的受害者。他名为杰夫·鲍曼,来自马萨诸塞州。
事实核查者
“Snopes”这个名字,源自半个世纪前,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那个唯利是图的斯诺普斯家族。在今天的美国,它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被赋予了“辨别真伪”的含义,用法类似“Google”。例如:“你在转发那条八卦消息之前,为什么不先Snopes一下?”
“Snopes一下”是指登录Snopes网站验证一下某条传闻的真实性。以往,新闻报道与事实核查的工作主要由传统媒体的记者与编辑共同完成。今天,普通网民也已拥有生产并传播新闻的能力,但受限于精力、成本、渠道等因素,他们无力完成事实核查的工作。于是,Snopes之类的网站便发挥了它们的用处。
Snopes网站创办于1995年,是历史最悠久、最受信赖的“辟谣专业户”之一。网站收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流言,并以不同颜色标识真伪:绿色表示真实,红色表示虚假,红绿相间表示亦真亦假,黄色表示无法判定。不仅如此,每条流言的考证及分析过程,以及每个证据的出处,均被一一列出。
成千上万的流言被分为“商业”、“历史”、“政治”、“军事”等四十多个目录,每个目录又细分出不同的子目录,例如“政治”包含有“奥巴马”、“布什”、“克林顿”、“以色列”等三十多个子目录。
如今,Snopes网站的月访问量已逾千万,经其考证的内容被CNN、MSNBC、Fox News等主流新闻媒体引用。很多人以为,这家网站的背后是一个触角遍及全球的情报机构。事实并非如此,它的运营者和内容维护者只有两人——53岁的大卫·米克尔森(David Mikkelson)、54岁的芭芭拉·米克尔森(Barbara Mikkelson)。
作为最受信赖的“辟谣专业户”,Snopes的月访问量已逾千万,经其考证的内容被美国多家主流媒体引用。
十九年前,正是对真相的好奇心,将大卫和芭芭拉撮合到了一起。
那时,他俩同在一个名为“alt.folklore.urba”的新闻组,以戳穿形形色色的都市流言为乐。为了考证“小米奇死亡事件”(1979年,谣传一名幼童因同时食用跳跳糖、可乐,两者混合爆炸而死)的真实性,芭芭拉从加拿大飞往洛杉矶,找到大卫。当时的大卫是“健康维护组织”的一名程序员,他带着芭芭拉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图书馆,查阅旧杂志。那是两人的第一次约会。
1995年,两人共同创办Snopes网站,致力于揭穿虚假传闻。芭芭拉的性格比较外向,她主要负责商业、政治,以及与恐怖、犯罪等有关的条目,大卫负责可口可乐、迪士尼、音乐、体育等相对轻松的条目。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互联网上流言四起。Snopes网站收到大量求证邮件,主要围绕两个话题:谁是此次恐怖袭击事件的罪魁祸首?美国政府为何未能事先防范这起悲剧的发生?米克尔森夫妇单独设立了一个名为“战争流言”的目录,保留至今。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将待考证的消息、照片和视频发给他们。忙碌时,他们每天会收到五六百封询问邮件,平时也有将近四百封。“电梯的关门按钮真的毫无用处吗?”、“《大金刚》这款游戏的名字真的是因为拼错了才变成了‘Donkey Kong’吗?”、“只有一侧机翼的飞机着陆视频是真的吗?”……诸如此类。
由于事实核查的进度远落后于人们对事实真相的好奇心,他们的邮箱里常常积压着数以万计的未读邮件。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真相的热情并未减弱。只要拥有可靠信源,他们同样会拒绝谣言。
Snopes网站的内容维护者是年逾五旬的米克尔森夫妇,他们更青睐传统的调查方式,而非依赖网络搜索。
追查真相
没有四通八达的监视设备,没有谍战片里经常出现的高科技装备,Snopes的“总部”就在米克尔森夫妇的家里——洛杉矶阿古拉山小溪旁的一间普通的两居室小屋。
今天,这家“辟谣网站”已由两人的业余爱好,转变为一份全职工作。网站的广告收入,除了支付服务器及带宽费用外,足以保证米克尔森夫妇的生活开销。
两个兼作办公室的房间里,堆满了他们用于调查取证的各种工具——辞典、年鉴、百科全书、地图册、录像带,以及数以百计的藏书。
尽管Snopes网站被《纽约时报》列为网民必须知晓的网站之一,但现实中的米克尔森夫妇更青睐传统的调查方式,例如查阅政府记录及档案、查询图书馆资料、翻阅过去的目录册、浏览往期报纸——而不是在网上搜索答案。“我会用谷歌和维基百科作为调查的起点,但那并非真正的调查。”大卫说。
不少世代相传的都市流言已被证伪,例如“下水管道里的鳄鱼”、“猛开车灯谋杀迎面而来的司机”等。而更多被证伪的,则是当前正在流行的网络传言。
谣言的一大特点是利用时下的热门话题。“9·11”事件发生后,一张据称发现于废墟中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照片中,一名男性游客站在世贸中心楼顶的观景台上,面对镜头微笑。在他身后,一架飞机正朝着大楼直撞过来。米克尔森夫妇调查后发现,恐怖袭击发生时,世贸中心的观景台并未对外开放,而照片中的飞机也与撞楼的飞机型号不同。
“9·11”事件发生后,一张据称发现于废墟中的照片在网上疯传。米克尔森夫妇调查后确认照片系伪造。
谣言的另一特点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2008年,Snopes网站收到大量邮件,称犯罪分子通过浸有迷药的名片将人麻醉。这些邮件还提供了一个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的实例:上周三,凯迪(Katy)的一处加油站,受害者是吉姆·罗德里格斯的邻居。
有用的线索很少,凯迪只是一个含糊的地名。米克尔森夫妇动用了他们手头的各种工具——报纸、医学杂志、警察笔录,以及多年来与法律界打交道建立起的人脉关系,四处打电话询问。在某条传闻被验明真伪之前,Snopes网站会一直为它打上“不确定”的标识。
数天后,迷药流言以燎原之势散播开来,成为Snopes网站“最受关注”的条目之一,每天有上千封邮件询问真伪。散播流言,并非因为人们热衷于此,而是因为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为了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
芭芭拉连续数天投入迷药流言的调查之中,她得知,这种迷药是产于南美的一种植物萃取物,含生物碱,过量使用会导致精神错乱、神志不清,但只有在吞咽或吸入的情况下才会引发上述症状。无论警局记录还是媒体报道,均无任何与此迷药相关的案例。最终,这个传闻被判定为“虚假”。
一年后,迷药事件在Snopes网站“最受关注的25个传闻”中一路下跌,每天的询问邮件仅两三百封。
“大多数谣言不会彻底消失,它们随时会死灰复燃。”大卫说。
2008年,迷药流言在网上迅速散播,部分电子邮件还列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受害者及其照片。
政治谎言
很多年前,美国流传着一个关于联邦密探、精神病院和披萨店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联邦密探对一家涉嫌医疗保险欺诈的精神病院实施突袭。在检查了成千上万的医疗档案后,这群密探已是饥肠辘辘。于是,负责此次行动的密探给附近的一家比萨店打电话,要求送餐。
联邦密探:你好,我想点19个大尺寸比萨、67听苏打。
比萨店服务员:你需要我们送到哪里?
联邦密探:我们在精神病院。
比萨店服务员:精神病院?
联邦密探:是的,我是联邦密探。
比萨店服务员:你是联邦密探?
联邦密探:是的,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联邦密探。
……
比萨店服务员:你打算怎么付款?
联邦密探:我的支票本就在身边。
比萨店服务员:你说你们全是联邦密探?
联邦密探:是的,全都是。你能不能把比萨和苏打从后门送进来,我们已经将前门锁住。
这个听起来荒诞可笑的故事被很多人当成笑话传播。大卫找到当年参与此次行动的一名探员,后者证实了故事的真实性,上述对话是根据亲历者的记忆复述而成。
“这些年,我们学到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千万别轻易否定一个听起来荒诞不经的传闻。”大卫说,“这同轻信它一样糟糕。”
在很多美国年轻人中间,Snopes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被赋予了“辨别真伪”的含义。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总统候选人的传闻满天飞,成为Snopes网站的热门搜索主题。
由于澄清了不少有关奥巴马的流言,Snopes网站自己也成为流言的攻击对象。其中之一是:“Snopes网站由一个嚣张的民主党分子运营,这家伙是奥巴马智囊团的成员。”
于是,问题来了:谁来核查Snopes网站的调查结果是否真实?答案是:其它事实核查网站。
除了Snopes外,美国还有不少类似的“辟谣网站”。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尼伯格公共政策中心创办的Factcheck.org、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圣彼得堡时报》旗下的Politifact.com,这两家网站以政客言论及政治流言为核查对象。Factcheck.org的目标是“减少政客对选民的欺骗,核查他们在演讲、辩论、访谈、广告、新闻发布中的言论是否真实”,Politifact.com的内容还曾被白宫援引。
这些网站对Snopes以及米克尔森夫妇进行调查,未发现两人有明显政治倾向。芭芭拉是一名加拿大公民,没有美国大选的投票权,而大卫的选民登记册显示,他曾于2000年登记为“共和党”,2008年并无政党归属。通过“互动政治研究中心”检索1990年以后的捐款名单,结果显示,大卫从未向任何总统候选人捐款。
随后,这些网站对Snopes网站上的“奥巴马”、“乔治·布什”、“莎拉·佩林”等政治条目逐一复查,得出结论:Snopes网站在事实核查方面完全处于中立立场,并无任何政治倾向。
关于Snopes的流言,至此终结。
Factcheck.org、Politifact.com,这两家网站以政客言论及政治流言为核查对象,后者还曾被白宫引用。
结束语:“很多流言的编造者,只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恐惧、关注或是对人生的看法。”大卫说。妻子芭芭拉赞同这一观点,她认为“流言有时候是自我安慰的一种有效手段”。他们的网站引用了美国作家斯图尔特·欧南的一句话:“所有故事——无论真实还是虚构,无论事实还是传说,总能教会我们一些东西。”
Snopes网站的核查结果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但它为其他追逐真相者提供了更多证据。事实究竟如何,并不取决于你发出了多大的声音,而是取决于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被听见。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写道:“纵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