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412政变,只因一个事实,令他不得不那么做

国共合作是孙先生发起的国民党总纲领,孙先生是想联俄联共,实现中国的民主共和。可那个时候,国民党的势力只控制南方诸省,北方几个军阀,根本不把国民党放在眼里,中国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起事,邀请孙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彼时孙先生的健康已经出现问题,但是为了中国的统一和民族大业,他义无反顾。临行前,他告诉蒋介石:“我这次赴京异常危险,能否回来尚不可知,然而此次北上是为了革命,是为了救国救民,也就顾不得危险了。况且我今年已59岁,即便死也可以安心了。”

孙先生心里清楚,一旦他在北京出事,国民党只有依靠武力才能保住根基。那时候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相当于国民党一大半的军事力量,都掌控在蒋介石的手里。

除了蒋介石之外,孙先生还与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元老商议,做了一些安排。

孙先生到北京后,由于日夜操劳,于次年三月病逝。

孙先生病逝之后,国民党内部群龙无首,形成了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蒋介石四派势力。汪精卫以孙先生的继承人自居,而胡汉民等元老派则推出孙科,与汪精卫对阵。虽然此前曾经传出孙科与胡汉民不睦,但在对付汪精卫的问题上,两人站在了同一阵线,更何况,胡汉民曾经有恩于孙科,提名孙科当了广州市的市长。

廖仲恺则坚持遵循孙先生的遗志,联俄联共,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中国民主的发展,但是却遭到国民党右派谢持、林森、邹鲁等人的打击,到后来,连孙科也开始打击廖仲恺。随着廖仲恺被刺杀,联俄联共的这一策略开始动摇。更多的国民党人开始排挤共产党。

蒋介石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不卷入党派之争,而是死死地掌控着军权,借助共产党的人力量发展势力。

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鹬蚌相争却收取了渔翁之利,几方势力都想拉拢他,但他都敷衍着。他开始实施驱虎吞狼的计谋,首先支持汪精卫赶走了胡汉民,不久以黄埔军校的实力,把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逼出了广州,顺势收编了许崇智麾下的兵马,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

10月,他东征陈炯明,一举消灭了南方的隐患。到了1926年1月,在国民党的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并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这个时候,他的野心开始展露无遗,连汪精卫都有些慌了。可是在那个有军队就有话语权的年代,汪精卫尽管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可不管用。

蒋介石眼看共产党的发展迅速,军队里有很多共产党人,担心自己无法控制,于是策划了“中山舰事件”,借势打击共产党的力量,还逼走了汪精卫。

从此,整个国民党内没有人再与蒋介石抗衡。这个时候,蒋介石还需要共产党人的帮助,所以没有撕破脸。1926年7月,蒋介石开始北伐,他是借助北伐扩张自己的势力,很快就打败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拿下了湘、鄂、赣、闽四省,并挥师豫、皖、苏、浙,连战连捷。

1927年初,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蒋介石,却不料后院起火。他建议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但在孙科、汪精卫、胡汉民等几方势力的作用下,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了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从苏联回国的汪精卫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4月5日,汪精卫与陈独秀一起联名发表了一份《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此举惹怒了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帮助汪精卫,不帮助他。他一气之下,吩咐上海那边发起了“412政变”,拉开了清党的序幕,并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让积极反共的胡汉民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自己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这就是历史上的宁汉分裂。

按照蒋介石的想法,既然不为我所用,那就除之。

所以,使蒋介石铁心反共的,就是汪精卫与陈独秀的那份声明,区区一份声明,令多少优秀的共产党人,倒在蒋介石的屠刀之下。

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举动,得到胡汉民那帮人的允许。

由于蒋介石的势力在江浙富庶之地,且得到财阀的支持,所以兵强马壮,反观武汉这边,连薪水都发不出来,大批国民党要员偷偷逃亡南京投奔蒋介石。

汪精卫一看情势不妙,不顾他与陈独秀签署的联合声明的,在7月15日宣布实行“分共”,与蒋介石一起,走上了反共的路子。

“412政变”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的开始,“715”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的标志。从此国共两党正式决裂,兵戎相见,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才开始第二次合作。而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至今遥遥无期,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