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父母亲「做得到」什么 他们活着其实就是一种贡献
▲双亲并非什么也没做,他们活着,对家人就是一种贡献。(图/达志示意图)图、文/天下文化《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 /译者:陈令娴)与年迈的父母相处时,不需要特别找出他们「做了」什么,其实就算子女想找,可能也找不到。看到父母昨天还做得到的事情,今天却做不到了,认为做得到才有价值,只会注意「做得到」什么的人,会渐渐不知该对双亲说什么才好。但事实上,双亲并非什么也没做,他们活着,对家人就是一种贡献。看起来毫无作为的双亲,只要活着,就能凝聚全家人的向心力。有时候父母过世之后,兄弟姊妹才会发现,彼此的关系其实不是太好。儿子念小学时,有天夜里突然对我说:「爸爸,今天谢谢你。」我不记得那天对儿子做了什么特别的事,于是问他理由,结果儿子并非因为我做了什么而说谢谢,只为了我陪在他身边而表达谢意。儿子这番话教会我,对方不一定要做什么,光是因为对方存在,就可以开口表达我们的谢意。对父母也是一样。不要因为是家人就认为「不说,对方也能明白」;就算是家人,正因为是家人,更需要特意说出「谢谢」。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借此表达对家人的感谢,例如看到对方把自己用心准备的餐点吃光光,很高兴,就可以说谢谢;也可以主动告诉父母,因为两人健在而感到安心。父亲回到老家生活之后,每次看到我准备好餐点,便会跟我说谢谢。我回想以前和父亲一起住时,父亲并不习惯向我表达谢意,其实他可能说过也不一定。除了谢谢之外,听到父亲说「有你在,就能安心睡觉」也让我非常高兴。只要把自己听了觉得开心的话,也对父母说出口就好。▲和父母相处,要把自己听了觉得开心的话,也对父母说出口。透过对父母表达感谢之意,让父母感受到自己对子女也有贡献;只要他们觉得自己有贡献,就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年迈的双亲会因为渐渐失去能力而丧失自信,觉得自己一点用也没有,还可能钻牛角尖,认为自己走了还比较好,甚至认为自己在家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当父母能做的事愈来愈少,子女就要对双亲「还健在」一事表达谢意,无须特别留意他们是否「做了」什么、「做得到」什么,不着痕迹地让父母觉得自己对家庭的确有所贡献。父亲除了用餐时间之外,几乎都在睡觉,这段时间我不是对着电脑打稿子,就是在看书。有一次跟朋友聊起来,朋友竟然说:「能让父亲看着你工作,真好!」令我不由得一愣。然而事实的确如同朋友所言,如果在自己房间里工作,累了就会想做点其他事情,无法集中精神。多亏了父亲,我才能每天看很多书,稿子也有进展。家人不断对父母表达谢意,是希望让他们了解,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也能对家庭、子女有所助益。如此一来,他们就不会借由激怒他人或惹人烦躁,来引起家人的注意。我下定决心,就算父亲最后连我是谁都不知道,我也不会改变自己对待父亲的方式。所幸父亲直到临终前,都还知道我是他的儿子。如果父母连自己是谁都忘了,就当作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间从「当下」开始,两人之间便没有过去。作者介绍:岸见一郎/着1956年,生于京都。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毕(专攻西洋古代哲学史)。现任京都圣カタリナ高等学校看护专攻科客座讲师、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可咨商师、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顾问等职。着有《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教导》(究竟)、《抛开过去,做你喜欢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方舟文化)等书。
译者介绍:陈令娴/译辅仁大学日文系学士,东京学艺大学国文系硕士。喜欢阅读、旅行与陶瓷器,希望有一天能搭时光穿越机回到古代,用宋代青瓷喝杯茶。译有《工艺之道》、《日日之器》、《平松洋子的厨房道具》、合译《无印良品的设计》(天下文化出版)等书。★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