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贤二传记 揭50年奋斗历程

江贤二为知名抽象画家(陈麒全摄)

睽违台北艺术圈许久的江贤二,近来将50年的奋斗历程,由天下文化主笔吴锦勋执笔,出版《从巴黎左岸,到台东比西里岸:艺术家江贤二的故事》,首次揭露旅居海外30年及2008年移居台东之后的心路历程。

回首过往辛酸煎熬

江贤二为知名抽象画家,为精进求艺,1967年赴巴黎后再辗转至纽约发展,前后30年,这段期间江贤二与台湾艺术圈几乎失去联络,加上个性寡言,鲜少与人诉说这段奋斗史,本书中一一道出不为人知的辛酸与煎熬。

回首这段「数十年寒窗」,江贤二自己也不禁感叹:「天哪!难怪当时油画肌理那么厚重。」

江贤二1942年生于台中,25岁决定走艺术的路,就读师大艺术系期间,受教于前辈艺术家李石樵、廖继春与陈慧坤,拥有扎实的写实绘画技巧,但江贤二很早确定他的抽象画方向,他自述:「或许是跟时代美学观和个性有关,我喜欢抽象的东西,不想整理很细、很逻辑的东西。」

转赴纽约接受冲击

1967年与妻子范香兰到巴黎,岂料心仪的雕塑家贾克梅第过世,江贤二来不及请益,加上隔年巴黎学运冲击,夫妇俩只好转赴纽约,受到更大的现代艺术冲击。

「巴黎太美,艺术家无法超越,如果我继续留在巴黎,会变成前人精神的奴隶。」纽约虽混乱、冲突却很有活力,「就像台湾,处处令人惊奇。」

江贤二的抽象画追求「精神性的空间」,虽然没有宗教信仰,教堂、寺庙却是他喜爱流连之处,古典音乐是灵感来源,「就像古典乐音色的透明感,又像弦乐交织,音色一层一层铺展,我的作品用色也是一层又一层。」为了追寻内心那道光,江贤二曾极端的「封窗作画」,在阴暗的画室里,孤独地堆叠出厚重的油画肌理、打造黑、灰色的极简空间。

画作遭批不改志向

然而,他的努力却被纽约重量级艺评家艾文卡普批评画作有3个不利成功的条件:「一是抽象画,不是照相写实;二有家庭小孩,经济压力大;三是你的抽象不是别人一看就欣赏、喜欢、收藏的风格」,他好心劝说江贤二改行或改路数。

1975年在纽约举办第一次个展,江贤二一张画都没卖出去,依旧坚持如一,从未更改意志,「每个艺术家都有一点天份、也都很用功,除非一辈子坚持自己相信的道路、一点上天给的幸运,和自己用尽力气走下去,还是难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