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评|该给AI“魔改”戴上“紧箍咒”了

最近,经典国产老剧被AI“魔改”的视频在网络热传。《甄嬛传》变成了“枪战片”,《红楼梦》被改成了“武打戏”,而《西游记》中的一些经典画面场景也被AI“魔改”,比如唐僧竟然和妖精谈起了恋爱……单纯从视频上看,AI技术让影片片段可以以假乱真,不过因为剧情大家太过熟悉,这样反常识的“魔改”很容易被一眼识破,但AI“魔改”这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从技术层面看,AI技术的应用为视频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通过文本生成视频或自动替换场景与角色表演,过去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的复杂创作,如今普通人通过几款软件便可轻松实现。这种门槛的降低,让内容创作的自由度大幅提高,也让创作者可以轻松利用经典影视资源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然而,AI“魔改”却走向了另一极端。许多视频以低俗、搞笑甚至荒诞为卖点,彻底扭曲了原著的精神内核。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骑摩托车、桃园三结义中的兄弟情被篡改成对“地痞流氓”的崇拜等,都在挑战观众的认知底线。这些视频可能带来短暂的娱乐效应,却在潜移默化中破坏文化传承与观众的价值观构建。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无法准确区分这些魔改内容的真实性。这样的“泛娱乐化”不仅对经典文化形成消解,也可能导致历史与文化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弱化。

正如法律人士指出的,这类AI“魔改”行为本质上构成侵权。它们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直接使用影视剧片段或改编人物形象,既涉及著作权侵权,又可能侵犯演员的肖像权。

然而,目前的法律法规在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侵权行为时确实会遇到许多实践难题,许多魔改创作者匿名发布内容,增加了权利人维权的难度,这种侵权现象一再发生,让原创者利益受损,也让作品的文化价值被肆意消解。

要有效遏制AI“魔改”现象,首先需要视频平台负起责任。技术是中立的,但如何使用技术,却直接关乎社会的伦理与秩序。通过AI技术管控“魔改”,如建立内容审核机制、设置关键词过滤、加大违规视频的下架力度,平台方可以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用AI技术打败AI乱象,不失为对症下药的良方。

其次,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AI时代的变化。立法机构应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与使用边界,为权利人提供更高效的维权路径。同时,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震慑效应。

最后,视频创作者需要提升责任意识。科技为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但这种可能不应以破坏文化内涵和伦理底线为代价。创作者应当用好技术进行创新,尊重原著精神,用心打造出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作品,而非迎合低俗趣味的速成品。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为AI时代的内容创作戴上“紧箍咒”,让技术真正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而非沦为破坏经典的工具。(范杰逊)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