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亿元定增方案获批,石大胜华逆势加码难度不小

经历两年多的等待,石大胜华(603026.SH)近20亿元的定增方案终于获批。然而,时移势迁,公司加码布局的锂电材料、液态锂盐等新能源产业项目,正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的风险。公司此次“落子”前景如何,备受投资者关注。

等待两年,市值缩水超八成

9月19日晚,石大胜华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证监会批复,同意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12个月内有效。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公司此次定增募资金额不超过19.90亿元,主要投向22万吨/年锂电材料生产研发一体化项目、年产10万吨液态锂盐项目、年产1.1万吨添加剂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定增有助于上市公司加速产业布局、补充现金,通常是利好。但是公司这次定增从提出预案到通过各环节,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行业面变化较大,募投的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难说。”一位关注石大胜华的投资者对经济导报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据悉,石大胜华是在2022年7月首次披露定增预案,彼时拟募集金额上限高达45亿元,募投项目也多达7个。该方案曾引来上交所多轮问询,主要关注点在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募集资金是否投向主业、募投项目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风险等。在经过多轮问询后,公司定增方案的募集资金规模也从45亿元降至19.90亿元,具体募投项目降至3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期间,受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锂电池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公司经营面和股价均呈现从高位快速回落态势。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3805.72万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94.15%;截至9月19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26.85元/股,较2022年6月30日时的145.01元/股下跌81.48%。

“公司此次定增尚无确定的发行对象,考虑到公司目前不太好的业绩表现、大幅缩水的市值,实施的难度也不小。”上述受访的投资者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对于投资者的担忧,经济导报记者致电公司董秘办,其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上交所已进行过问询,“我们进行了三次回函,引用第三方数据等进行了详细解释。”该人士称,新能源产业前景仍然向好,此次募投项目颇具优势。

持续加码电解液领域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石大胜华此次定增的募资投向主要为新增锂电池电解液配套原材料溶质液态锂盐、溶剂碳酸酯系列的产能,而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查阅公司对上交所的回函可以发现,其对电解液领域的布局展现出“势在必行”的态度。

如上交所问及公司使用本次募集资金大幅新增电解液产能所具备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合理性时,公司就表示,作为国内电解液溶剂的龙头企业,若公司不进行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随着公司电解液溶剂客户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格局。所以公司将通过实施电解液项目进行产业链延伸,在市场中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

公司还坦言,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电池厂商客户对供应商的稳定性和产能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公司必须顺应行业趋势,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巩固客户合作关系和自身行业地位。”

实际上,除了上述募投项目外,公司还有多个项目正在布局中。9月14日,公司披露的《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注册稿)(2024年半年报更新)》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新增了四川省乐山市规划建设60万吨/年电解液项目(其中一期为20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项目)、山东省东营市规划建设1万吨/年高端氟材料项目(二期)和锂电及绿色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10000吨/年二甲基亚砜项目、福建省福州市1万吨/年硅基负极材料项目。

对于该领域布局,公司表示,其正利用碳酸酯溶剂优势,拓展布局电解液产品项目,配套完善液态锂盐、添加剂项目,“形成以碳酸酯类溶剂、溶质、添加剂及硅基负极等锂电材料产品为核心,以湿电子化学品等新兴业务为增长点的一体化、立体化的完整网状产业链格局”,“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优秀的碳酸酯类产品和锂离子电池材料供应商”。

部分券商看好公司产业布局

部分券商对于石大胜华的产业布局也颇为看好。光大证券分析师赵乃迪表示,该公司正在快速扩充电解液等产品产能并积极扩大自身锂电材料品种范围,看好新增产能落地放量后为公司带来的成长空间及业绩增量。海通证券研报也表示,该公司在建锂电材料项目较多,随着未来产能释放,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当然,投资者也需注意公司募投项目不能达标或业绩再度回落的风险。“公司的电解液产品进入市场后将与行业既有优势企业围绕产品性能、成本控制、客户资源等展开竞争,产能如果过剩将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在9月14日披露的募集说明书(注册稿)中,石大胜华表示,若未来市场竞争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存在募投项目(包括以自有资金投入的原募投电解液项目)因产能利用率不足,产品单位成本上升,或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从而无法实现预期效益的风险。

同时公司方面还表示,其业绩受市场供需格局、下游厂商需求、原材料价格等影响较大。“由于在建工程余额较大且预计转固后折旧费用将大幅增加,对公司经营业绩会有不利影响,如果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或其他不利因素发生,公司业绩可能存在继续下滑甚至持续亏损的风险。”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