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次风险提示、超四成产品限购,QDII基金高溢价趋缓

随着产品净值回升、大量资金涌入,今年以来QDII基金已经发布了近500份溢价风险提示公告,最多者年内累计数量已超过60次。记者注意到,近来QDII基金的高溢价现象近来已有所缓和,IOPV(Indicative Optimized Portfolio Value)溢折率超过3%的产品仅剩3只,较4月初减少八成。

不过,在投资者多样化的跨境投资需求猛增的背景下,多只QDII基金额度告急,目前已有超过四成的QDII基金产品处于“限购”甚至“谢客”状态,其中有37只产品的单日大额申购限额在1万元以下,最低单日申购额度仅有100元。

有业内人士与第一财经交流表示,配置海外QDII基金,是个人资产配置总体框架中的一环或者说一个部分,但不能看到短期内QDII产品业绩相对较好就全方位转向此类资产。建议投资者要更加全面地评估个人的收益预期与风险承受能力,在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之间做好总体配置和动态调整,避免单一资产配置带来的风险冲击。

高溢价趋缓

今年以来,海外投资持续受到市场关注,不少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斩获亮眼业绩。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7日,在293只已有数据的QDII基金(仅计算A类,下同)中,超过八成产品实现年内正收益。

其中,有126只QDII基金今年以来的回报超过10%,占比超过四成。在13只超过20%的产品中,大成港股精选A的年内回报为26.66%、国泰中证香港内地国有企业ETF、华夏中证香港内地国有企业ETF、嘉实恒生中国企业ETF等产品表现前列。

资金也在加速进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超过六成的QDII基金的份额实现增长,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南方亚洲美元债A人民币、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等产品年初至今的基金份额已增加超过20亿份。

伴随火热人气而来的,却是这些主投境外市场的跨境基金频发高溢价风险提示。5月20日,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再次提示,该产品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历史情况发现,这是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今年以来第55次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公告。截至5月20日收盘,该产品的IOPV溢折率为9.88%,在同类产品中居首。

除了上述产品外,年初以来,还有多只QDII基金进行了类似风险提示。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共有42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发布了492份基金溢价风险提示公告。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华夏野村日经225ETF,年内已经发布的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已经达到了64次,而易方达原油A人民币、工银大和日经225ETF也同样有超过30次的提示。而10次以上的则有工银印度市场美元、易方达原油A美元现汇、嘉实原油等16只产品。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相较于二季度初,QDII基金的溢价现象近来已经有所缓和。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QDII基金IOPV溢折率超过3%的一共有3只产品,分别是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9.88%)、华夏野村日经225ETF(3.41%)、博时标普500ET(3.41%)。

而在4月1日时,IOPV溢折率超过3%的有20只产品,其中,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的IOPV溢折率超过11%,华夏野村日经225ETF、工银大和日经225ETF、博时标普500ETF均超过5%。

从公告频次也能侧面证实这一点。据第一财经统计,在今年前四个月中,每月的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均有百份以上,如3月达到159份;而5月已经过去三分之二,本月以来的溢价风险提示公告仅有27份。

超四成产品限购

溢折率是如何产生的?“理论上来说,ETF存在套利机制。”招商基金一位产品经理对第一财经表示,对比普通基金,ETF具备特殊的申赎交易机制,投资者既可以在一级市场向基金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入或卖出基金份额。

这也意味着,ETF有两个价格,一个是二级市场场内交易的即时交易价格(即现价),另一个是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即IOPV)。而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即被称为折溢价,当二级市场的市场价格大于IOPV时称为溢价、反之则称为折价。

“ETF可以同时在两个市场进行交易,当市场对ETF持乐观看法、买入意愿较强时,产生一定的溢价率,此时对应的投资策略为溢价套利策略,即一级市场申购ETF,二级市场卖出。”前述产品经理说。

那么,为何QDII基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主要还是因为市场有明确的需求。”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与第一财经交流时表示,QDII产品普遍业绩比较好,收益才是决定资本流向的指挥棒,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投资者自然对此类产品有需求。

此次,他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的成熟,资产配置的理念更为人所熟知,大家也会需要QDII产品这样一种低关联度的产品,来分散投资、对冲风险。“规模的增长始终与市场的需求相关,而市场的需求,则与投资者的获得感相关”。

事实上,针对市场的需求,公募基金近年来对这一赛道也在持续加码布局。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计算,2023年新成立的QDII基金数量为60只,创下历年新高。而今年以来,也有鹏华恒生中国央企ETF、易方达恒生ETF等16只QDII基金陆续成立。

另一方面,华东某跨境ETF基金经理则认为,高溢价与基金公司QDII额度趋紧也有一定关系。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市场共有186家金融机构累计获批1655.19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据第一财经统计,在53家拥有QDII投资额度的基金公司中,额度超过3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共有6家,分别是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和博时基金,额度在36亿美元至77亿美元之间。

在资金的涌入下,受限的产品额度自然也有所告急。目前已有多只QDII基金限购。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在已有数据的293只QDII基金中,有125只产品处于暂停大额申购或暂停申购的状态,占比超过4成,其中有37只产品的单日大额申购限额在1万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