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新玩法!你“捡秋”了吗?

(原标题:今秋新玩法!你“捡秋”了吗?)

路遇松塔 东南网记者林瑶 摄

金秋时节,福建各大公园披上 " 秋装 ",季节限定的浪漫景致以及各类成熟的果实让“捡秋”悄然兴起,吸引市民到公园、田野里感受秋天。

什么是“捡秋”?

“捡秋”,又称“拾秋”,原本指每年秋收后,农民去地里搜罗一些剩下的芝麻谷粒,避免浪费。当这个概念融入都市生活后,变成了一项新兴的户外活动。

现在的“捡秋”更多是指在秋天时节,人们走到户外,捡拾落叶、果实等自然元素,以此来亲近自然、感受季节变化,并享受秋天的美好。这种活动在社交平台上非常流行,许多人会分享自己捡秋的照片和经历,成为一种记录和分享秋日浪漫的方式。

彩叶书签制作 东南网记者林瑶 摄

户外“捡秋”,我们在捡什么?

与之前流行的徒步或citywalk不同,“捡秋”更像是开盲盒,很大程度上依赖运气,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敏锐力和耐心去观察脚下或道路两旁的树丛,在成片的落叶里找到果实。

跟“20分钟公园疗法”一样,这项户外活动也是在鼓励大家走出格子间,去向没有天花板的户外。同时它让人们专注于寻找和捡起自然物,忘记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焦虑,不失为一种精神疗愈的方式。

对于儿童来说,“捡秋”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学习自然知识,培养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福建这些地方可以“捡秋”

福州福山郊野公园

福州福山郊野公园 央广网谢贵明 摄

福山郊野公园,位于福州鼓楼区西部,始建于2016年。其着力保护原生态自然植被,按照“三山四轴三十六园”规划设计,因山就势,通过郊野福道串联大腹山、五凤山、科蹄山三座山体,36个景观节点,形成以看山看水看城为特色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园。

福州鼓岭旅游度假区

图源:清新福建文旅之声

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地处福州市东北部,是全国少有的城郊山岳型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

鼓岭秋意缤纷,山林耸立。木芙蓉、桂花、菊花、栾树竞相开放。秋风拂过,五彩斑斓。鼓岭漫山遍野的大量桂树,长在鼓岭的路边、街角。鼓岭雨后云雾缭绕,仿若蓬莱。

福清大化山

福清大化山枫林披上红装,众多游人进山赏景 福州日报记者池远 摄

每年深秋的时候,福清大化山的枫叶都会进入最佳观赏期。漫山的枫叶大道,红叶铺天盖地、漫山遍野,美不胜收。

厦门流枫溪

厦门同安的造水村,汀溪水库上游有一条溪谷,飘落的枫叶顺着溪水而下,成了当前特有的景观。

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流枫溪”,藏着绝美的“枫景”,一簇簇枫叶有的才刚开始由黄转红,有的已灿若红霞,一眼望去,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除了枫叶,流枫溪还有瀑布、蝴蝶、奇石等景观可供欣赏。

泉州九仙山

九仙山景区的枫叶迎来了最佳观赏期 图源:德化新闻

九仙山位于泉州市德化县西北部,处于赤水镇、上涌镇、大铭乡交界处,主峰海拔1658米,是古代闽南重要的旅游胜地。景区内的千年古刹灵鹫岩、永安岩,历经修葺,香火长盛不衰,远播闽台及东南亚各地,都是福建德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九仙山景区的枫叶迎来了最佳观赏期,道路两旁的红叶与山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日画卷。

漳州华安县石井村

石井千亩梯田丰收节 闽南网记者柯嘉进 摄

金秋时节,石井村千亩梯田正焕发着成熟和丰收的气息。

成熟的稻田仿佛为大山披上了金装,远远望去黄绿相间宛若油画一般。稻田里金色的美景、田野间忙碌的身影、院坝上收获的喜悦,共同绘制出一幅秋天里乡村振兴的金色画卷。

宁德霞浦杨家溪

每年深秋,霞浦杨家溪“枫”情独特,杨家溪畔的渡头村,生长有250亩的枫树林,深秋时节,枫叶黄里透红,远望如一片绯云停驻,近观似一股烈焰腾空。

在这里两岸还拥有连片的芦荻,它们或洁白或粉红,在青山绿水的映照下,人游其间如同行走在一幅幅精美的画中。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通讯员 陈勤思 摄

在金秋送爽的季节里,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秋季旅游的理想选择。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 图源:闽北日报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途经武夷山市、建阳区11个乡镇40个村;犹如一条镶嵌在翠绿群山之间的珍珠项链,串联起了燕子窠、青龙大瀑布、朱子林、考亭书院、建盏文创园等近60处“打卡点”。

“捡秋”很好,切勿“伤秋”

虽然“捡秋”非常有趣,但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理性捡拾:

1、注意天气状况。计划出行前应密切留意天气预报,尽量选择天气好的日子出行。安全第一,避免陡峭山坡、河边等危险区域。远离不熟悉路段,注意“蛇、虫出没”的警告。

2、最好结伴而行。找有经验、熟悉道路的朋友结伴同行,并告知家人前往方向和大致返回时间。

3、在享受“捡秋”的乐趣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只捡自然掉落的落叶和果实,不要伤害树木和花朵。

4、捡到的果实切勿食用,以免引起身体不适。比如非人工种植采摘的“野栗子”掉落后,因为没有合适的储藏条件易变质,会产生大量黄曲霉素等毒素,食用后易引发肝损伤;还有一种植物马栗,与板栗很相似,但有毒不可食用。

(东南网综合福建文旅、福建日报、福州日报、闽南网、德化新闻、重庆广电、新华网、央广网、台海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