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新中式养生“三伏贴”得这样贴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7月15日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来啦。
“三伏贴”是一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用温性中药外敷特定穴位,通过药物刺激鼓舞人体阳气,增强小儿卫外功能,提高抵抗力,达到祛除和预防某些疾病的目的。
那么,“三伏贴”怎么贴?有哪些讲究?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曾传介绍,中医说“上工治未病”,是指还没有发病时,提前做好预防。接受“三伏贴”治疗就是上工手段,在调理体质的同时,还可以预防和治疗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曾传介绍,“三伏贴”适应病症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感染)、慢性咳嗽、哮喘、慢性鼻炎、复发性扁桃体炎、肺炎恢复期等。
二是消化系统相关疾病,长期厌食、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等。
三是妇产科相关疾病,如月经不调(月经过少、月经后期、痛经、闭经)、卵巢功能低下、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炎、产后头身疼痛、产后虚证、坐月伤风、更年期综合征等。
四是其他系统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畏寒,四肢冰凉)、气虚体质(汗多、易疲劳)、遗尿、其他亚健康状态等。
“三伏贴”的时间很有讲究。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卢家春说,初伏灸在7月15日—7月24日,此时阳气开始上升,人体毛孔逐渐打开。
初伏贴敷的主要目的是为接下来的中伏和末伏打下基础,通过贴敷来启动身体的阳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为冬病夏治做准备。
中伏灸在7月25日—8月13日,利用自然界的高温和人体的阳气,加强药物的渗透力和疗效。中伏贴敷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初伏的效果,通过加强穴位的刺激,达到温阳散寒、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末伏灸在8月14日—8月23日,巩固和加强前两个阶段的治疗效果。末伏贴敷的主要目的是收尾,通过最后一次的穴位贴敷,帮助身体巩固阳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为冬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伏贴”也不是一贴了之。曾传建议,成人贴“三伏贴”时,穿后面带拉链或纽扣上下分体的深色衣服,部分体质敷贴局部可能有红肿、水疱等过敏反应,如起水疱,应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感染,必要时要去医院就诊,及时处理或擦烫伤软膏。若为瘢痕体质或无法接受请提前告知医生。敷贴当天禁食生冷、油腻、辛燥食物以及海鲜、鱼、虾与牛羊肉等易致敏食物,贴药当日不洗澡、游泳或进行剧烈活动。
两名医生提醒,虽然三伏贴适合的范围广,以下人群是不能贴的:6月以下婴儿;严重皮肤病、接触性皮炎及瘢痕体质等特殊体质者;严重糖尿病、血液病等病情未控制者;发热患者;出血性疾病急性出血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