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开启烧烤模式今入小暑

5月16日,江苏高温天气行人为躲烈阳特殊装扮。(新华社

山西太原儿童街头喷泉戏水纳凉。(中新社资料照片

游客重庆洋人街水上乐园水中打麻将。(新华社资料照片)

民众前往福州各大医院接受「三伏灸」。(中新社资料照片)

时序进入夏季,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2018年7月7日11时42分将进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学者专家提示说,小暑期间,又正逢「三伏天」,全大陆将进入「烧烤模式」和「蒸煮模式」,民众要多补充水分并注意防暑降温

2018年小暑节气从7月7日或8日开始,至7月22日或23日结束,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具体描述出「带着热浪的风从大地刮起,蟋蟀从田野转到庭院墙角下避暑,而老鹰则时常在凉爽的高空飞翔」的大自然景象

炎热势头有增无减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民间也有节气歌谣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意思是指,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古人认为,小暑就是小热的意思,到了农历六月中旬的大暑节气,天气才会大热。不过,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其实小暑、大暑都是制造高温的高手,关于小暑的天气炎热程度,民间有句顺口溜描述的特别恰当「小暑,小暑,小心中暑;天热,天热,天天都热」。小暑不是「小热」,而是「很热」,且是「天天都很热」,不仅高温来得迅猛,炎热持续的时间也很长。

小暑期间,这种炎热势头有增无减,天津市天文学理事史志成说,小暑节气期间正逢「三伏天」的头伏。今年7月17日入伏,三伏天将长达40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民间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生姜助发汗解暑

出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由于空调的普遍应用,长期处于温度稳定环境中的人群汗腺几乎被闲置起来,即使到了该出汗的季节夏季也不经常出汗,这对于健康是有害无利的。从顺应四季节律和生命规律出发,该出汗时就出汗,这时候可以选择吃些生姜来帮助自己发热出汗。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三大功效,经常喝姜汤,有发汗解暑之功效,每天早上可用生姜丝泡水饮用,也可用姜片红茶饮,晚上则不宜吃姜。

避暑除了出汗,还有穿衣不要太裸露,夏季人们的衣服越穿越薄,身体露出的部分也越来越多,以为这样能消暑凉快,当外界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如穿着的暴露面积过大,热辐射就易侵入皮肤,反而更热,这就是夏季赤膊会感觉更热的原因,在小暑的时候,衣物的选择应该以宽松吸汗为主,如果穿的太少了,那么反而会导致皮肤受到伤害,不利于健康。

小灵通 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气候特点就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代表阴气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中国农历气候规律,古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三伏共30天或40天。伏也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

每年立秋日及其后2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10天,否则为20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20天,相对应的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40天。(孙曜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