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话剧《雷雨》诞生90周年 今夏再登首都剧场

七十年经典常驻,九十载《雷雨》永恒。

今年不仅是曹禺名作《雷雨》剧本发表90周年,同时也是北京人艺演出《雷雨》70周年,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作品”。

7月16日顾威、王斑导演的《雷雨》再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与观众一起跨越时空,感受经典的魅力。

《雷雨》剧照

经典跨越时间,收获喜爱

1934年7月,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发表在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茅盾先生曾以“当年海上惊雷雨”来评价这部作品。此后的90年,《雷雨》被各种不同的艺术种类以多样的形式搬上舞台。1954年,北京人艺首次公演话剧《雷雨》,演出至今跨越70年,依旧久演不衰,凝聚了几代导表演艺术家的传承和探索。

作者曹禺在谈到创作时曾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剧中起伏的人物命运和强烈的矛盾冲突,让这部作品与一代代演员和观众产生心灵的共振。

“经典是观众说了算。”导演顾威认为,《雷雨》演出至今,以经典的文本和原汁原味的舞台呈现,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收获了观众的喜爱,这就是经典的生命力。

演出是纪念,也是思考

此次《雷雨》的演出既是一次纪念,也是一次对于经典的思考。在导演顾威看来,从自己80年代进入剧组演出周朴园,到后来担任导演,培养一代代年轻人传承,亲历了《雷雨》是如何凝聚几代人的智慧,保留独特传统的。作品中至今仍然保留了最初的舞台设计,再现作品的年代感;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打雷”的方式,让音效参与到演出中来,强调声音的呼吸感。“《雷雨》传承至今,需要我们的敬畏之心。敬畏经典,敬畏中国话剧,敬畏我们的职业。”顾威说道。

“70年经典常驻,90年《雷雨》永恒,《雷雨》就像是艺术的长青之树,我们在树下乘凉,在树下成长。”导演王斑表示,自己从周萍到周朴园再到担任联合导演,也是被经典沁润成长的一代,每一代人艺人都应该为这棵艺术之树的繁茂做出自己的贡献,“要用心血浇灌,用热爱培根,用敬畏铸魂。”

《雷雨》剧照

经典不断上演,演不尽、挖不完

尽管观众对于剧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已如数家珍,但是剧组成员仍以“演不尽的《雷雨》”来形容对于经典的挖掘和追求。今年再演,导演提出要让观众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我们要让当下的观众看到的不是现代的人在演他们,而是当时时代的人在生活,是他们的人物关系和心理状态。”通过演员对人物的塑造,去还原时代。为此,演员们从人物上再出发,不断赋予人物更深刻的理解。蘩漪的饰演者张培更强调角色身上对生命的呐喊。在排练中通过调整对手之间的节奏,去实现更加准确和自如的表达。王斑则将周朴园的心理状态更加“打开”,展现他真实的困惑和窘境,让观众更立体更多角度地看到人物的处境。

展览同步举办,与经典同行

伴随新一轮《雷雨》的首演,“与经典同行——《雷雨》剧本发表90周年暨北京人艺演出《雷雨》70周年”纪念展览在首都剧场一楼南北侧厅拉开帷幕,这是北京人艺举办的《雷雨》专题展中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不少展品也是首次面向观众展出。

展品有《雷雨》上世纪30-80年代的档案手稿、服装道具等20余件珍贵展品,特别是1936年2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封面上烫金刻制着曹禺亲自签署的“给颖如 家宝”字样的精装单行本《雷雨》。该展品由曹禺院长的女儿万昭、万黛于2024年6月26日捐赠给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永久保存,在此次展览中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据了解,《雷雨》本轮演出将持续至7月28日。